靈命塑造:全方位效法基督

NT$520 NT$468
- +

基督徒生活的宗教教育

今天,我們生活的世界日漸世俗化、多元化、片面化。世俗化的人文主義對宗教教育造成極大的影響,這種觀點認為:宗教教學無異於其他知識技能的教學,並且宗教教育的效力僅在於認知上、感性上;各種多元、分歧也成為我們必須認同的價值;我們也習慣把生命分割、對立(如信仰與生活、知識與行為等等),抱殘守缺,追求單向度的成長(不論「知識性」或「非知識性」都一樣)。追求片面性的我們,忽略了「整全性」的重要、也忽略了我們應該是「完整的人」。在這樣的世界之中,基督徒對於宗教教育是否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與作法?

《靈命塑造》(The Christian Educator’s Handbook on Spirituality Formation)一書是站在福音派基督徒的立場而建立的基督徒宗教教育手冊,提供基督徒教育者深入而實用的信仰教育方針;其主旨不僅止於傳遞宗教知識,更著重於如何提升信仰者的靈性、轉化內在生命與外在生活。書中邀請基督徒宗教教育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與牧者,對不同的主題提出詳盡、具體、而又深入淺出的論述,並在文章之後介紹相關書目;不僅讓基督徒教育者在書中獲得造就與啟發,更提供了後續進深的方向與素材。雖然這些作者各有不同的宗派背景與知識訓練,但他們皆致力於以整全的方式來培育基督徒,關懷他們知識與靈命的成長。因此,全書不單可見諸多屬靈洞見,造就個人,亦可在實際服事中操練應用,造就其他基督徒。

本書不僅內容豐富,同時論述完整、架構嚴明。全書共計為二十五章,論述主題幾乎了涵蓋基督徒生活的各個面相、十分廣泛;內容大致可分為六個部分:一、一到四章論到靈命塑造的內涵,包括靈命塑造的重要性與各種靈命塑造的典範模式。二、五到七章旨在導正錯誤的靈命觀,其中包括了偽裝的基督教靈性觀、毫無喜樂的救恩觀,以及信仰與行為分裂的生活觀等等。三、八到十章說明公開聚會的靈命塑造,內容包括儀式、禮拜、與節期等。四、十一到十八章介紹靈命塑造的方式,包括靈修、教會、讀經、禱告等。五、十九到二十三章是針對不同族群的靈命塑造,包括老、中、青,小組與家庭。六、二十四、二十五章則介紹了靈命塑造的相關資源,包括經典屬靈書籍與各類註釋書。

雖然本書作者眾多、主題看似龐雜,但仍可見共同的論述核心;以下四點是這些作者論述的主軸:首先,學習者的終極改變來自於上帝、而非教師,教師的職責只是提出改變生命的邀請與陪伴。其次,教師的人格會直接影響教學的品質,品格、信仰與教學之間不可分割。第三,不排斥各種正當、有益於基督徒教育的媒介與途徑,如宗教儀式。最後,學習本身具有神聖性,這是一種得以接受上帝更新大能的方式,必須嚴肅、謙卑地面對。

我們活在一個講求「合諧」的世界,但基督徒應當持守的身分、生活的型態、信仰的觀念、靈命的追求,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與世界妥協了?以致於我們教會所教導的內容與團契生活,實際上無異於一般的社團活動與教育訓練,而喪失了原本屬靈的意涵?《靈命塑造》不僅提供我們基督徒宗教教育的實用指導手冊,更提供了我們信仰的試金石,使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我們所信的內容留下多少、又妥協了多少。

【責任編輯郭大維】

推薦文字

推薦序一 關懷全人的靈命塑造

後現代的某些學術領域,因為更多意識到人的物質和生理層面之侷限性,而越來越看重靈性。但是在人文主義仍然高漲的氛圍中,繞來繞去,仍然找不到一條給人真實盼望的出路,除非回到耶穌基督的福音。

《靈命塑造》這本書就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福音,和聖經教訓的基礎上。本書二十五位作者群,貢獻各自的學術素養,和實務經驗,他們都同意靈命塑造是一個過程,而目標在於使生命從因信稱義,到全然成聖,並且在言語、行為、家庭、職場都活出更像耶穌基督的生活方式。靈命的塑造與更新、成長,必然會帶來生活見證,和教會事奉,以及宣教事工的落實與興旺。畢竟信仰和生活是一體的兩面。

我想本書的特點在於:

一、內容豐富:幾乎每一章都可以發展成為一門課程。

二、根基穩固:理論和概念都建立在聖經的神學和教會歷史的基礎。

三、立論平衡:所有論點涵蓋個體與群體的情境,不同教派所強調的觀念或儀式,生命發展中不同年齡層的需求,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

四、綜覽整全:相關的書目和作者群,幾乎都具有代表性地包含在本書中。

就我個人來說,最喜歡其中的兩章,就是第二十一章〈年長者的靈命塑造〉,和第二十三章〈家庭是靈命塑造的場所〉,因為這兩章和我自己目前在神學院教授的課程直接相關。當然我很樂見本書提供值得閱讀的參考書目,可以作為繼續延伸研讀很好的工具。

我在神學院也教授「靈命塑造與個人成長」的課程,過去這幾年,我一直在尋找一本合適的中文教科書,但是不容易找到;因此,我多數時候是使用自己收集編輯的講義,發給同學們參考。我想在未來,《靈命塑造》這本書將會是我的首選教科書。我深信所有的讀者都將由衷感激本書作者群之貢獻,和所有中文譯本出版相關人員的努力。

從知識到落實,必須經過操練的過程,讀者若能切實持續、恆切地操練本書的內容,必可預期靈命的更新與成長。

張宰金 博士

中華福音神學院教授

教牧協談中心主任

 

推薦序二 福音派的靈命塑造

本人深感歡愉為本書作序,《靈命塑造》可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這書為北美多間神學院所採用的教科書,也是很多教會小組研讀的書籍。

對探索或教導靈命塑造或門徒訓練的信徒、教牧或教師來說,這本書給予讀者整體領域的藍圖、方法和實務。本書共有二十五章,結合二十多位北美福音派的學者、教育家和牧者,共同擬定靈命塑造的定義、歷史、神學、聖經基礎、敬拜、屬靈操練及發展階段等,內容所涵蓋的範圍既深又廣。

因著近年「靈修學」(spirituality)及「靈命操練」(spiritual disciplines)在基督教的盛行和熱衷,神學院開設相關的課程、機構辦講座、基督教出版社翻譯及編寫這類書籍和材料、與教會舉辦靈命退修會等,讓信徒在屬靈生命上得以札根,並且鼓勵個人及團體的靈命操練。因「靈修學」、「靈命操練」與「靈命塑造」的觀念和實務在福音派的華人教會中相對陌生,在追尋上一方面缺乏福音派觀點的書籍,另一方面太容易接納天主教及自由派的神學立場和操練方法。因此,在過去難免聽到一些批判的聲音,這是很自然的。現在,《靈命塑造》的問世,將這些雜音都滅絕了。

《靈命塑造》中文譯本的出版是基督教華文界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書不單奠定了「靈命塑造」的基礎和範圍,更提出實用方法。什麼是靈命塑造呢?靈命塑造是藉上帝的恩典所帶來的變化(transformation)。從文中,有福音派的神學家探索相關的神學議題,如救恩與靈命塑造、靈命塑造真偽辨等;有學者解釋敬拜、禱告等議題與靈命塑造的關係;有教牧人員討論在教會和小組如何營造靈命的成長和塑造。此外,主日學的老師和團契輔導可以透過了解不同年齡層的成長,來協助信徒靈命的塑造。

願神賜福這書成為華人教會的祝福。

麥耀光

建道神學院 輔導系助理教授

教牧博士科主任

 

試閱文字

第6章 我們以神為最大的滿足,神就得著最大的榮耀

約翰派博(John Piper)

聖經中的人生目標是要神得榮耀:「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靈命成熟的目標是要擴大神的榮耀,好叫人們得以看見,並且仰慕。不過,我們擴大神的榮耀,不是藉著努力以增添,乃是喜樂地去享受,這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我們要頌揚一條川流不息、滋養百物的山泉,不是要從我們這污濁的小溪流中取水倒進山泉,而是要屈膝跪下來享用,直到精神抖擻,感到滿足與得到充沛的體力。當我們以神為最大的滿足,神就得著最大的榮耀。聖經中一切屬靈生命的精髓,就是不斷地以神在基督裡為我們預備的一切為滿足。

這絕對是天大的喜訊,因為這意味著,我們渴望被滿足的渴求,和神要得榮耀的旨意,並不衝突。我們可以徹底地放下自己的恐懼,不必害怕我們追求喜樂便是高舉自己、輕看神。情況恰正相反:我們追求,便是承認自己虛空,神是豐滿;我們貧窮,神是富足;我們有病,神是偉大的醫生;我們飢餓,神是生命的糧;我們乾渴,神是活水。我們在神裡面追求喜樂,並不是高抬自己,乃是謙卑地承認自己一貧如洗,且神是全然豐足,我們可以帶著純全的良心和神的稱許,來追求這喜樂。

這追求就是基督教靈命塑造的過程,其目標和核心,就是以神為滿足。這是靈命塑造的目標,因為神的榮耀就是萬有的目標;這是靈命塑造的核心,因為那使人一舉一動變得屬靈的,正是聖靈所賜的,即從內心以神為滿足。滿足於神在基督裡為我們成就和預備的,除了是我們追求靈命塑造的動機,也是這塑造的核心實質。屬靈生命的中心和最後的回報,就是以神為樂。

我們可以從聖經簡略地看這些靈命塑造的步驟:

痛悔的心

路加福音五章8至10節中,記載西門彼得的痛悔事蹟,實在有一個驚人的緣由。耶穌吩咐那些漁夫們開到水深之處,下網捕魚。

彼得不服氣地說:「夫子,我們整夜勞力,並沒有打著什麼」(五5)。不過,彼得到底還是順從了耶穌的吩咐(但不太積極地),下了網,網到極多的魚,以致漁網幾乎破裂。彼得的回應和我們現代人蒙恩後自吹自擂的回應很不一樣:「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五8)

此處值得留意的,不是一番審判的話,而是一個滿有恩典的神蹟,刺入彼得內心,叫他痛悔,這是從這段經文中可找到的重大發現。

在1745年,布銳內德(David Brainerd)向新澤西州克羅斯衛森森林中的印第安人傳福音,發現有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可喚起人們為自己的罪傷心痛悔。他在8月9日的日記中寫道: 「我公開佈道的時候,有多人哭了……有些人因著幾句具力量的話,便深受感動,心靈痛苦地喊叫起來,但我沒有說威嚇的話,只是告訴他們基督的好處有多充足全備,願意拯救一切來到他跟前的人,他們便被吸引前來,沒有遲疑」(Pettit, 1985, p.310)。

又在11月30日,布銳內德講到路加福音十六章19至26節,說到有關財主和拉撒路的比喻: 「神的話語,使得會眾中很多的人也深受感動,特別是說到當拉撒路『在亞伯拉罕懷裡』得著祝福時,他們更受感動,他們幾乎都是如此的被神安慰的話語所感動,過於那令人畏懼的真理。這致使許多人因憂傷而承認己罪,是因為找到了他們盼獲得,卻無法得著的那屬天的喜樂」(Pettit, 1985, p.342)。

這指出一些非常值得注意的事,有關福音派痛悔的屬靈基礎,是所有真正靈命塑造的起始,痛悔的基礎就是發現喜樂。與其說印第安人流淚,是由於懼怕懲罰,不如說他們是因怕失去恩典;與其說怕地獄中會受的痛苦,不如說是怕失去天國的喜樂。人們嚐到在神右手中福樂的屬靈滋味(詩十六11),受到鼓舞,便因自己愚蠢的罪行而生出痛悔的心。

然而,並非所有流淚認罪的,都屬福音派的痛悔。為罪流淚,可能不是因為愛神,和想享受神在基督裡所賜給我們的一切,而是因為懼怕懲罰。很多罪犯聽到法官宣讀出自己的判決時,也會流淚,卻不是由於這人突然喜愛公義,而是被剝奪了行更多不義的自由,這不是福音派的痛悔。

布銳內德發現,真正為罪痛悔的根源,是醒覺在神裡面的喜樂。人們先嚐到神的美好,才會為自己虧缺神的榮耀,心中悲傷。這是個奇怪的發現:福音派悔罪的重心,就是醒覺到快樂。然而,這點也不足為奇,因為我們也知道,男人必須先愛上女人,才能體會疏離之苦。

悔改和信心

除了痛悔的心,悔改和信心也是源於在神裡面喜樂的醒覺。悔改和信心是一體兩面:悔改轉離罪惡,信心轉向神,兩者缺一不可。我們從聖經發現,人們會出現這種轉變,重點在於更換了自己引以為樂的對象。

耶利米書二章12至13節中,神形容罪人的境況:「諸天哪,要因此驚奇,極其恐慌,甚為淒涼!」這是耶和華說的:「因為我的百姓做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

這幾節經文中所暗示悔改的緣由,是醒覺到不能靠破裂的水池滿足自己靈魂的乾渴。罪的本質就是無法經歷到神是可滿足人心的活水泉源,悔改的精義就是轉離這世界種種破裂的水池,回到能滿足一切之神的泉源。這種轉變的根源,在於重新嚐到主恩的滋味,因而看神比世上一切更可羨慕。

信心也是源自同一種醒覺,約翰福音六章35節中,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這應許說明,信心就是以耶穌為滿足,就是在屬靈上吸取神在基督裡所賜給我們的一切。

「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七37-38)。相信耶穌,就是在我們心中擁有最深切的渴望,以神在耶穌裡所賜給我們的一切為滿足。 在使徒保羅和彼得看來,喜樂位於真信心的深處,例如,保羅說:「我們並不是轄管你們的信心,乃是幫助你們的快樂,因為你們憑信才站立得住」(林後一24)。在這節經文中,喜樂和信心二字實質上可以互換。保羅也向腓立比的教會說:「(我)知道還要活下去,並且要繼續和你們大家在一起,使你們有長進,有信心的喜樂」(腓一25,譯自KJV)。「信心的喜樂」指出,喜樂與信心的經驗難分難解。羅馬書十五章13節說明,相信的時候便會經歷喜樂:「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彼得也同樣說:「(你們)卻因信他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

從聖經的角度為信心下定義,便不能不包含這層面的愉悅,就是以神在耶穌裡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為滿足。信心的定義若只局限於認同教義的事實,或作出宗教的決定,這便是為何在某些佈道工作後,靈命塑造很少發生的原因之一了。信心帶來轉化生命的能力,正是由於真正的喜樂勝過短暫的罪中之樂。

克勝罪惡

我們生命中要克勝罪惡,就要堅持以神在耶穌裡為我們所預備的一切為滿足,「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提前六12),以神長久、好得無比的喜樂,對抗短暫的罪中之樂。

希伯來書十一章24至26節以摩西為例,表明信心可以如何克勝罪惡:「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

在摩西的生命中,「因著信」打破了罪的勢力,因為摩西仰望那將要得的賞賜,想到埃及的罪中之樂是多麼短暫不足,又想到神右手中的喜樂是如此無限深廣(詩十六11)。「因著信」克勝罪惡,是「藉著在神裡面更大的滿足」克勝罪惡。

愛的犧牲

因著神所賜給我們的一切而滿足,除了可克勝罪的誘力,也會驅使我們作出捨己愛人的行動,保羅以馬其頓教會作為這種愛的榜樣:「弟兄們,我把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告訴你們,就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林後八1-2)。

馬其頓信徒「樂捐的厚恩」從何而來?不是來自他們物質的財富,他們「極之貧窮」,而是來自「他們滿足的快樂」,經文正是這樣說,「(他們)有滿足的快樂……顯出他們樂捐的厚恩」。為什麼他們有滿足的快樂?因為「神賜給馬其頓眾教會的恩」。換句話說,因著神的恩典,馬其頓的基督徒深深地以神為心滿意足,能夠為窮人奉獻僅有的少許物質資財。

神很喜悅這種樂捐的心──由於滿足快樂而樂捐的心。在下一章中,保羅清楚地說明這點:「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林後九7)。這種神所喜悅的愛,就是從愛神而來的愛。

愛要付出代價,但所付出的代價和所得到的回報無法相比。相信愛,依賴愛,人其實也喜歡這樣做。耶穌說:「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六35)。我們能夠不指望地上的回報,皆因確信在天上有神無限滿足的賞賜。

希伯來書十章32至35節中提供真實的例子,可見確信在神裡面的喜樂,會如何生出犧牲自己的愛:

「你們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後所忍受大爭戰的各樣苦難,一面被毀謗,遭患難,成了戲景,叫眾人觀看,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因為你們體恤了那些被捆鎖的人,並且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所以,你們不可丟棄勇敢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

顯然,早期的基督徒曾經面對他們當中有些人被關在監獄裡的處境,他們必須決定,「是否要以安全為上,一切暗中行事?還是,我們要冒著可能失去財產和生命的危險,去探訪在監獄中的弟兄姊妹?」他們決定探監。結果,他們的家業「被人搶去」(充公),但這事卻沒有嚇阻他們,他們「甘心忍受」(或譯作:以喜樂的心接受)。他們從何處得到這種能力的?是來自確信自己有「更美長存的家業」,以神在耶穌基督裡賜給他們的一切感到滿足,這份喜樂就是推動力,推使他們捨己地服事那貧乏受苦的聖徒。

耶穌說:「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太十三44)。這比喻的重點是說,神在我們生命中的同在和掌管,比起世上的一切更有價值;世人可能會認為愛的「犧牲」十分激進,但實際上這樣做最後不是犧牲,而會被沒可能再深的滿足來維繫和延續下去,就是滿足於神在耶穌裡所賜給我們的一切。 彼得曾對耶穌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了」。這話聽來有點自憐,所以耶穌答道:「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在來世必得永生」(可十29-30)。耶穌回答的重點是要提醒彼得,他那「撇下所有」的「犧牲」,最後實在不會是犧牲。基督徒為愛犧牲時,沒有自憐的餘地。

這也是眾聖徒為基督的緣故幾乎犧牲一切時往往會有的經驗,李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在1857年12月4日也為此作見證,這位偉大的非洲拓荒宣教士向劍橋大學的學生作出呼籲:

「人們談論我一生投上大部分時間在非洲所作出的犧牲……這犧牲為我帶來蒙福的回報,有健康的工作,行善的良心,內心的寧靜,又有死後榮耀之日的光明盼望,這到底是否犧牲?不要用這角度來看犧牲了!也不要有這種想法!我鄭重地說,這根本不是犧牲,不如說是特權。偶爾,我們會憂慮、生病、受苦或遇險,以及想到要拋開今生的生活設施和福樂,可能會使我們卻步,心靈顫抖,靈魂下沉;但這只是一會兒的境況。若比起那顯在我們裡面、將會賜給我們的榮耀,這一切算得什麼?我從來沒有作出犧牲」(Winter & Hawthorne, 1981, p.259)。

愛的犧牲是靈命塑造的中心,但這些犧牲的行動不僅是源於責任感,也是來自喜悅神在基督裡賜給我們的一切。愛是由信而生:「惟獨使人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這信心的意思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來十一1),我們確信在神裡有永遠的喜樂,便會為愛的緣故,有忍受艱難的能力:「(讓我們)仰望……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來十二2)。

禱告

我們如何可以變成深深以神為滿足的人,「放開財產和親人,甚至放開生命」,過簡樸和愛心的生活?這答案關鍵的部分就是禱告。

如果我們渴望經歷神裡面叫人得釋放的滿足,便應該學效摩西在詩篇九十篇14至15節中向神的祈求:「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

如果我們想以神的愛為滿足,以神的善良為喜樂,便應在禱告中大聲迫切的呼求。「我們有時得不著,是因為我們不求」(雅四2)。

神叫我們禱告,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喜樂,又歸榮歸給神,所以耶穌說:「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約十六24,十四13)。禱告是承認我們軟弱,天父剛強;我們空虛,天父滿足;我們缺乏,天父全備。禱告是為了叫我們喜樂,又歸榮歸給神。

默想神的話語

當禱告在我們生命中與神的話語交融時,便能發揮最深刻和令人滿足的工作。離了禱告,神的話語放在我們面前,便如同白紙一般。我們必須再三如詩人一樣呼喊:「求你開我的眼睛,使我看出你律法中的奇妙」(詩一一九18)、「耶和華啊,你是應當稱頌的,求你將你的律例教訓我」(詩一一九12)。

當神靠近人,應允禱告時,神的話語便成為生命改變的喜悅源頭:「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一2)。

「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詩十九8)。

「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都比金子可羨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羨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詩十九9-10)。

以禱告的心默想神的話語,是在神裡面重新滿足的首要方法,叫我們能夠犧牲去愛。神的話語帶來生命(雅一18;彼前一23)、生出信心、又持守信心(羅十17;約二十31)、激發盼望(羅十五4)、叫我們得以自由(約八32)、帶來聖潔(約十七17)、甦醒人心(詩十九7)、能明亮人的眼目(詩十九8)、增加確據(約壹五13)、抵擋魔鬼(弗六16;約壹二14)。

難怪,耶穌論到自己的話:「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1)。難怪,耶利米和詩篇作者「吃下」神的話語,明白了,便感到歡喜雀躍:「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地思想」(詩一一九97)。「我以你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因這是我心中所喜愛的」(詩一一九111)。「我得著你的言語,就當食物吃了,你的言語是我心中的歡喜快樂」(耶十五16)。

過去多個世紀以來,神的子民也一直有這種經歷,例如「小比爾尼」(Little Bilney)的故事,他是早期的英國宗教改革者,生於1495年,表面上很嚴格地為宗教努力,但裡頭卻沒有生命,後來他偶然得到伊拉斯姆(Erasmus)的希臘文聖經拉丁文譯本: 「我碰巧讀到提摩太前書一章中保羅的話(這是我心靈中感到最甜美和最安慰的一段話):『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我從前並不領會這話,但藉著神的教導和神在我裡頭的工作,這句話非常振奮我的心,我因自己的罪疚遍體鱗傷,幾乎絕望……突然……我感到奇妙的安慰和寧靜,甚至『我被壓傷的骨頭也雀躍喜樂』。自此之後,我更喜愛聖經,勝於蜂房滴下的蜜」(Anderson, 1981, p.25)。

另一位祈禱和信心的偉人也在自己靈修時,發現神話語使人滿足和成聖的能力。莫勒(George Mueller)生於1805年,死於1898年,在英國建立很多孤兒院,仰賴神供應一切需要,並以此聞名。在莫勒的《自傳》中,說到自己發現如何每天早上用聖經滿足自己的心靈:

「我比從前更清楚看到,每天第一要緊應該做的,就是叫自己的心靈在主裡快樂。先要關心的,不是我事奉主有多少,榮耀主有多少;卻是要關心我的心靈有多快樂,我裡面得到多少滋養…… 我看見,我所要作最重要的事,就是全心全意地閱讀和默想神的話語,好叫我的心得到安慰、鼓勵、提醒、責備和教導;默想神話語的時候,我的心也得以與主相交。因此,我開始每天早上從頭開始默想新約的經文」(Bergen, 1906, pp.152-154)。

結語

如莫勒所言,叫我們的心「在主裡喜樂」,不只是基督徒委身的點綴,而是一切真正靈命塑造、基督樣式和聖潔的源頭。

追求聖潔和追求喜樂原為一體,沒有衝突,這真是好消息。就如我們「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我們非喜樂便不能聖潔,這種喜樂是因信而來的喜樂──因神在耶穌裡賜給我們的一切,感到滿足喜樂。這種喜樂既不浮誇,也不迂腐或表面,亦不是對聖徒生命中的痛楚和苦難天真無知,卻是明白使徒「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經驗(林後六10),知道如何「與哀哭的人同哭」,卻又堅持憐憫的眼淚也是喜樂的眼淚,這種喜樂非旁人所能領會。

這種神聖的喜樂最終也不會動搖,因為這是扎根在神裡面,源自那必會顯出來的榮耀中:「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因此,保羅說:「(我們)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羅五2)。又再更簡要地說:「(我們)以神為樂」(羅五11)。在神裡面的喜樂是榮耀神的,就如我出於喜樂為妻子買禮物,比起當這是例行公事,更尊榮我的妻子。我們飲用泉水,渴至滿足,便是對這水泉最大的尊榮。我們以神為最大的滿足,神就得著最大的榮耀。

 

本書目錄

前 言

第 一 章 靈命塑造是什麼? 迪特尼(John M. Dettoni)

第 二 章 早期教會的靈命塑造 布拉辛(Craig A. Blaising)

第 三 章 救恩與靈命塑造 萊納(Robert P. Lightner)

第 四 章 清教徒的靈命塑造模式 來肯(Leland Ryken)

第 五 章 屬靈冒牌貨 提腓力(Timothy R. Phillips)及布洛施(Donald G. Bloesch)

第 六 章 我們以神為最大的滿足,神就得著最大的榮耀 約翰派博(John Piper)

第 七 章 邊渴慕伊甸樂境,邊在天家路上犯罪 克萊布(Larry Crabb)

第 八 章 禮拜儀式中的靈命塑造 鮑曼(Lynn C. Bauman)

第 九 章 公開敬拜中的靈命塑造 蓋恩哲爾(Kenneth O. Gangel)

第 十 章 按教會年曆生活和成長 洛克比(D. Bruce Lockerbie)

第 十 一 章 培育教師的靈性生活 彭米路(Robert W. Pazmi瓨)

第 十 二 章 教會復興的原則 施勒克(Alan Schreck)

第 十 三 章 如何吸收經文 惠特尼(Donald S. Whitney)

第 十 四 章 效法主禱告的榜樣 威霍特(James C. Wilhoit)

第 十 五 章 教導人禱告 韓德(T.W. Hunt)

第 十 六 章 效法基督:靈命塑造的方法和目的 梅爾(Robert P. Meye)

第 十 七 章 個人醫治和靈命塑造 莉安佩恩(Leanne Payne)

第 十 八 章 心靈願意:肉體是靈命成長的器具 魏樂德(Dallas Willard)

第 十 九 章 兒童的靈命塑造 克拉克(Robert Clark)

第 二 十 章 青少年的靈命塑造 史雅各(James Bryan Smith)

第二十一章 年長者的靈命塑造 布朗(Beth E. Brown)

第二十二章 小組中的靈命塑造 迪森(Peter V. Deison)

第二十三章 家庭是靈命塑造的場所 哈貝馬斯(Ronald T. Habermas)

第二十四章  福音派屬靈生命中的敬虔派傳統:書目文章 多西特(Lyle W. Dorsett)

第二十五章 註釋書目資源 威霍特(James C. Wilhoit)

編者簡介

蓋恩哲爾(Kenneth O. Gangel)博士,托科阿福爾斯學院(Toccoa Falls College)研究生教學組執行主席。

威霍特(James C. Wilhoit)博士,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基督徒教育教授。

【如何退貨】

1、當您收到商品時,如發現書籍有瑕疵或者不盡理想時,可以在收到商品的七天之內退換;退換時請先e-mail到客服信箱或來電客服專線(02) 8228-1318告知。(客服專線接聽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9:00-18:00)

2、退貨請於收到商品七天之內附上該筆訂單的發票與欲退貨之商品,並告知要退換之商品名稱、退換貨原因,寄回【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236號3樓-橄欖華宣商城收】,並請保留「貨運單據」以備存查。

3、下列情形恕無法接受退換:
*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保持商品本體、附件、內外包裝、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隨附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請注意!猶豫期非試用期)。因商品封膜為一次性包裝,商品退貨時必須回復原狀,亦即必須回復至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且會視回收的商品狀態另外酌收額外的整新費用,請您務必確認有購買需求後再行拆封。

*請您以送貨使用之原包裝紙箱將退貨商品包裝妥當,若原紙箱已遺失,請另使用其他紙箱包覆於商品原廠包裝之外,切勿直接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若欲退貨的商品,是參加任選活動而組套出售的促銷商品(如任選x本xxx元的活動),不可單品退貨,需將套組商品一起退回。

*會員訂購後若大量退換貨,由於已造成作業上之困擾,橄欖華宣可能會視情況對該會員採取拒絕交易或永久取消其會員資格辦理。

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開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