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詮釋學可謂當代哲學之顯學,而中國哲學在上世紀關於西方哲學之對比與攝納主要仍在形上學層次與主體論轉向部分。東西方文化際對話是否於新世紀中可以從詮釋學對話開始?此中尤其精彩可期者乃在於,此對話或可予西方基督宗教思想文化與東方菁英文化間、特別是大乘佛教與新儒家間對話以新向度與新氣象。因為當代漢語哲學新秀紛紛注意到西方哲思的詮釋學轉向,而或亟思與之對話,或欲將其思想種子攝納而創新漢語乃至亞洲哲學之論述。如是,上世紀的基佛與基儒對話或將於當下的詮釋學轉向中不期而遇。
【內容特色】
基督教思想與中國道統可以對話嗎?聖經與漢語經典是否必須截然二分地理解?中西對話的努力首先呈現在聖經翻譯方面,和合本聖經即保留了許多六經的詞彙。時至今日,東西方思想的對話還能如何繼續進行呢?本書的作者們指出了一條明路:詮釋學,無國界的經典詮釋或許終可開啟一場逐漸豐富的對話,甚至擴及大乘佛學與宋明理學之研究,讓不同領域的學者均可來參與這場由聖經詮釋而起始的學術饗宴。
【編者簡介】
陸敬忠,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法學士,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文學碩士,德國科隆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專任教授,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Research center of the global network教授團成員,國科會跨校整合型研究計畫:《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總主持人,國科會【補助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圖書計畫規劃主題:宗教經典詮釋與實踐】:〈文化際的基督宗教「經、史、論」之經典、詮釋與實踐的系統性典藏〉總主持人等。專業著作:Gadamers Hermeneutik: Ihre Entwicklung, ihre systematische Bedeutung und ihr Verh纜tnis zu Hegels Dialektik,《哲學詮釋學:歷史、義理與對話之「生化」辯證》,《西洋哲學導論:哲思核心理念生成發展史》等,以及中、德、英文之學術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與專題報告五十餘篇。
【目錄】
「西方詮釋學與漢語哲學」論叢序言
導論
「和諧」做為亞洲道德和神學的一個範疇
文本理解之對話創生:辯證性--系統性詮釋學之文化暨哲思方法學基設性構思
天台佛學詮釋學的人間佛教論:海德格與天台佛教的對比研究
從「假名施設」與「名言薰習」試論佛教文化哲學:以勞思光的部份觀點為始
朱陸一銅的詮釋學轉向
代結論:邁向經典暨對話
先睹為快
一、關於亞洲神學的緒論
不同於主流的西方神學家,亞洲的知識分子處理神學問題的方式──或更恰當來說,神學的探索(doing theology)的方式——和西方是不同的。尋找基督教和東方宗教的共同點的嘗試,導致了互相衝突的結果——結果並非傳教士們(如利瑪竇)和哲學家們(如Wilhelm Leibniz)樂觀地預期般。 為求簡潔,以下幾點將摘要性地指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
首先,如果就以字面上的意義來說,神學(theology)是關於神的科學(或關於神的邏輯的學問),那麼,首要的困難不僅是我們是否能以察覺 (perceive)物質世界的方式來了解神,而是是否能以神做為我們知識的對象;因此,困難之處就在於能否以科學的方法來了解神。作者認為,神不是、也無法是人類知識的對象——儘管我們非常清楚地試圖以探究物質世界的方式來察覺祂,而如此類似中世紀神譯學(theodicea)的方式,只會導致固執的無神論者所聲稱的半科學(halfway–scientific);或偽科學(pseudo–scientific)其關於神的存在的結論;而如此的結論幾乎無法說服今日以科學思維為主的人們。在基礎教義派者眼中,這樣的做法甚至可能犯了褻瀆神的罪——將神等同於祂的創造物。因此,以科學的方式探討神不僅看似不恰當,甚至是不可能的——如同齊克果警告與他同時期的神學家般。潘佛非(Dietrich Bonhoeffer)、田立克(Paul Tillich)和其他許多神學家也很清楚的意識到這點,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反對以科學方法探討神,並選擇以「存在的方式」(existential approach)了解神。
亞洲的聖人們一向傾向於以「存在的方式」了解上天(Heaven),並且他們老早就拒絕以同一律(principle of identity)作為神學的原則。老子曾強調:「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第一章》),相同的,孔子也刻意避免任何關於神祇的討論。孔子這樣的做法在中國文化來說並不是例外,類似孔子的做法是中國知識份子對於神聖世界和死亡的典型反應。孔子在不同的場合對關於神祇(「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和死亡(「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的問題的答覆並不是否認神和神聖世界的存在,而是指出一個探討神學的不同方式。在孔子看來,不論是同一律原則或類比原則(principle of analogy),都不適用於神聖世界。
第二點,如果神學的對象不是神而是人的話,那麼,對亞洲人來說,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神學?這不就會是康德所設想的、以及菲爾巴哈(Ludwig Feuerbach)所聲稱的人類學嗎? 我會說亞洲神學確實是以神為對象,但是為在建立生命以及人類事務的脈絡下所談及的神。神是真實的並且被視為具有人性的,儘管神聖世界不同於人類世界,所以對亞洲人來說,幾乎沒有如同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馬克斯或尼采般的「純粹的」無神論。對孔子及大多數的亞洲聖人而言,他們關心的主要議題是生命(而非神)。在亞洲宗教如儒教、道教,甚至佛教來說,生命的優先性(而非以康德的術語來說:其他前設 (postulates)如神、靈魂不朽以及自由等的優先性)是它們共同的特徵——這點是清楚的。神之所以被崇拜並不是因為祂是生命的來源、創作者(儘管祂確實是),而是因為祂是生命的維持者和我們最親密的伴侶(有時候以父親、兄弟、老師、朋友、地方法官、律師、法官,甚至是以母親的角色出現),幫助我們保存、延長、保護和養育生命並讓生命更美好。
第三點,由於亞洲思想主要以生命為主,因此對神學的問題(作為神的科學)並沒有直接的探討;意思是,唯有當涉及和生命相關議題時,神才會進入人的心靈。人對長壽、幸福、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以及從痛苦中解脫的渴望,促使他們直覺地(直接地或間接地)尋求神的協助。在此意義下,對亞洲人來說神學不再是神的科學,而或許成為人如何親近神、如何和神相處、如何說服神使祂能夠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方面,賦予協助與實踐的學問(practical sciences);神與人之間不再有無法跨越的鴻溝。亞洲人相信神與人之間親密的夥伴關係,也珍惜和培養這樣的關係。在此意義下,與其側重於理論、教條、牧師等層面,亞洲神學更側重實際、道德和禮拜儀式之層面。 這就是我從宗教最實際的面向——也就是道德來開始探討的主要原因。
1、當您收到商品時,如發現書籍有瑕疵或者不盡理想時,可以在收到商品的七天之內退換;退換時請先e-mail到客服信箱或來電客服專線(02) 8228-1318告知。(客服專線接聽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9:00-18:00)
2、退貨請於收到商品七天之內附上該筆訂單的發票與欲退貨之商品,並告知要退換之商品名稱、退換貨原因,寄回【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236號3樓-橄欖華宣商城收】,並請保留「貨運單據」以備存查。
3、下列情形恕無法接受退換:
*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保持商品本體、附件、內外包裝、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隨附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請注意!猶豫期非試用期)。因商品封膜為一次性包裝,商品退貨時必須回復原狀,亦即必須回復至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且會視回收的商品狀態另外酌收額外的整新費用,請您務必確認有購買需求後再行拆封。
*請您以送貨使用之原包裝紙箱將退貨商品包裝妥當,若原紙箱已遺失,請另使用其他紙箱包覆於商品原廠包裝之外,切勿直接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若欲退貨的商品,是參加任選活動而組套出售的促銷商品(如任選x本xxx元的活動),不可單品退貨,需將套組商品一起退回。
*會員訂購後若大量退換貨,由於已造成作業上之困擾,橄欖華宣可能會視情況對該會員採取拒絕交易或永久取消其會員資格辦理。
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開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