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留給歐洲藝術最大的寶藏,莫過於教堂藝術,其中又以義大利的教堂藝術最為豐富多元。
教堂做為基督信仰的載體,不僅展現了當時的神學思想,也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於永恆奧祕的想像和渴望。
兩千年來在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基督信仰脈絡下,形塑歐洲不同時期的藝術發展面貌。在五世紀到十五世紀教會興盛的中古時期,藝術依附於教會,藝術創作服務於信仰。教堂做為一個敬拜事奉神的場域,從平面佈局到外觀造型,無不蘊含深厚的寓意,繪畫雕塑和各樣裝飾元素,都在述說《聖經》人物故事和耶穌生平事蹟,教育信徒基督信仰真理,傳揚神救贖的恩典。
義大利根源於古希臘羅馬文明,向來位居歐洲文化發展進程的核心。從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羅馬帝國結束這段基督教時期,東部拉文納和威尼斯,西部比薩、盧卡、錫耶納和佛羅倫斯以及北部米蘭,這七個中世紀重要城邦,在東方拜占庭和北方日耳曼民族風格交互影響下,相繼發展出各具地域特色的拜占庭、羅馬式與哥德式教堂藝術,至今成為歐洲基督教藝術精粹。
如果說,認識基督教文化是瞭解現代西方文明發展的基礎,那麼,認識基督教堂藝術足以成為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教會歷史的重要途徑。本書從宗教、藝術、歷史的角度,宏觀呈現義大利教堂藝術中古千年的遞變軌跡,微觀聚焦《聖經》重要主題藝術表現的歷代演繹,同時邀請各位同行這條基督教堂藝術大道,同往至高之處,見證人與神共創藝術與歷史的結晶。
作者介紹
戴佳茹
淡江大學通識與核心課程中心專任副教授。紐西蘭奧克蘭大學藝術創作博士,美國芳邦大學藝術碩士,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素描研究中心進修,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
作者兼具藝術家與藝術教育工作者身分,二十餘年來致力於基督教藝術的創作與傳揚。繪畫創作以靈性經驗「靈光」為核心主題,開設課程注重藝術創作與文化深度的密切關聯。在中華福音神學院推廣教育處講授「從藝術到信仰:認識基督教藝術」系列課程。於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主持「義大利教堂藝術巡禮」講座及展覽。
目錄
推薦序 持續更新的藝術創作∕廖元威
推薦序 藝術與信仰交會之處∕陳貺怡
推薦序 信仰之光的藝術力量∕于禮本
作者序 明燈亮起時——尋訪義大利教堂藝術的寶藏
01 拉文納Ravenna, 馬賽克之城
1-1 蓋拉普拉奇迪亞墓∕最古老十字教堂
1-2 尼安洗禮堂∕早期基督教藝術的羅馬餘風
1-3 亞流洗禮堂∕異端洗禮堂
1-4 新聖阿波里奈爾教堂∕聖馬丁於金色天堂
1-5 聖阿波里奈爾教堂,克拉塞∕登山變像教堂
1-6 大主教禮拜堂∕最小鑲嵌畫禮拜堂
1-7 聖維他教堂∕西方的聖索菲亞大教堂
02 威尼斯Venice, 東方拜占庭的輝煌
2-1 聖母升天教堂,托切羅∕最美聖母瑪利亞
2-2 聖馬可大教堂∕黃金教堂
03 比薩Pisa, 仿羅馬式藝術的驕傲Ⅰ
3-1 比薩大教堂∕比薩—羅馬式建築風格的誕生
3-2 比薩斜塔∕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3-3 坎波桑托墓園∕中世紀公墓
3-4 聖約翰洗禮堂∕羅馬式與哥德式混合風格
3-5 荊冕聖瑪利亞教堂∕亞諾河畔的玫瑰聖母
04 盧卡Lucca, 仿羅馬式藝術的驕傲Ⅱ
4-1 聖弗雷迪亞諾大教堂∕基督升天大教堂
4-2 盧卡大教堂∕聖馬丁大教堂
4-3 聖米迦勒教堂∕比薩—羅馬式建築的巔峰
05 錫耶納Siena, 哥德式風格的蔓延
5-1 錫耶納大教堂∕聖母升天主教座堂
5-2 聖約翰洗禮堂∕文藝復興浮雕藝術縮影
06 佛羅倫斯Florence, 文藝復興的前哨
6-1 聖米尼亞托教堂∕山丘上的修道院
6-2 聖母百花大教堂∕文藝復興時代的指標
6-3 聖約翰洗禮堂∕西方藝術史上首件公開招標案
6-4 喬托鐘塔∕早期文藝復興雕刻博物館
07 米蘭Milan, 早期西方基督教推廣中心
7-1 聖安布羅斯教堂∕殉教士大教堂
7-2 聖勞倫斯大教堂∕米蘭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7-3 米蘭大教堂∕一首用大理石寫成的詩歌
08 哥德大教堂Gothic Cathedral, 信仰與建築藝術完美結合
8-1 中世紀信仰背景
8-2 視覺圖像傳遞信仰
8-3 解讀教堂佈局與結構
8-4 基督信仰本源光
8-5 哥德式教堂建築構成元素
8-6 哥德大教堂西歐VS 義大利
譯名對照
圖片註明
參考書目
詳細資料
推薦序 持續更新的藝術創作 國際歐華神學院院長 廖元威
2014年暑期,戴佳茹老師在華神推廣教育處講授「從藝術到信仰:認識基督教藝術」。這在教會界視為相對冷門的課,因著她紮實精彩的教學而廣受好評,往後暑期,佳茹老師繼續開西方藝術史系列課程,並不斷嘗試把信仰跟藝術做結合與對話。
2016夏末,我帶了一次難忘的宗教改革之旅。團員中有音樂、藝術、文學,甚至營養方面的專家與老師,逐漸熟識後大家開始按各人專長傾囊相授、無私分享。讓這次走訪中歐五國三千公里的旅遊課程,成為令人驚豔的知性、感性、靈性兼具的豐盛之旅。大約第四天,我們參訪德國南部頗負盛名的維斯教堂(Wieskirche)。這個建於十八世紀中葉外觀不甚起眼的朝聖教堂,內部裝飾卻是金碧輝煌,而且是洛可可風(Rococo)的經典之作。當天幫全團分析講解的,正是戴佳茹老師,讓大家對她的功力留下深刻印象。經過進一步了解,大家才知道原來她不僅在淡江大學教「藝術與人生」、「視覺藝術概論」、「歐洲文化藝術行旅」等課,本身也從事藝術創作。特別因著自己基督徒的身分,所以常把藝術與信仰做連結與反思。
佳茹老師這本著作精選七個義大利城市和其中的經典教堂,針對建築、畫作、雕刻做深入的分析和說明,最後以解析哥德式教堂建築做總結,因為哥德大教堂的佈局和結構,是信仰與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教堂藝術的主題、內容,不外乎《聖經》與教義的圖像化呈現。全書似乎是以教堂承載的藝術內涵為經,再以基督中心的歷代藝術表現為緯來加以編織,後者包括了耶穌的降生、三王來朝、受洗、好牧人、登山變像、被捕、受難,以及全能者基督與最後審判。另外,再加上各種類型的建築風格、畫風學派、鑲嵌藝術、雕塑、神聖幾何等等眾多主題為點綴,讓整本書的呈現有如結構嚴謹、內容豐富、色澤飽滿的藝術品!從每個教堂藝術和主題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辛勤收集資料、多年鑽研的成果。深具功力的文字解說,配合從遠到近、整體到局部的高解析度照片和教堂平面圖(示意圖),在在呈現相輔相成、美不勝收的結果。
古人點出文以載道的理想,而教堂藝術無疑也承載了教義的詮釋,若是去蕪存菁,多數教堂藝術不僅是貧民的《聖經》,更是闡明福音信息的媒介。在基督宗教三大團體中,更正教格外強調回歸《聖經》與教義的純正性,在藝術創作上確實比較不重視,且缺乏厚實的傳統。信義宗教會領袖在1530年奧斯堡會議(Diet of Augsburg)中明白宣示,「福音派」(與天主教相對的團體)所持守的信仰無異於早期教父,因此不會自絕於前一千五百年的教會歷史與傳統。基於此,除了不需全盤否定傳統教堂藝術外(當然須分辨),當代基督徒更應該在心意更新而變化中致力基督教藝術創作,而且是透過有恩賜、負擔基督徒的共同努力。心中切盼,佳茹老師在介紹基督教藝術的同時,不僅自己致力創作,也能帶出觀念與行動的深刻影響!
推薦序 藝術與信仰交會之處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所專任教授/美術學院院長 陳貺怡
西方文化有兩大根源,一是希臘羅馬文化,一是基督教文化。從西元第一世紀起,基督信仰就已經深深扎根,成為西方最重要的文化底蘊與藝術創作之源。我在法國研讀藝術史時,指導教授即曾一而再、再而三地耳提面命:要了解西方藝術史,務要熟讀《聖經》,因為從一世紀至今兩千多年來的西方文化,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時代如何變化,總是不脫基督信仰的影響。西方藝術在此信仰的沃土上瓜迭綿延,發展出形形色色的形式,成就了精彩豐富的藝術史脈;歷世歷代的教堂,更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patrimoine)。而歷史悠久的義大利文化,更是其中的翹楚,其教堂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當我知道佳茹願意花時間去撰寫這本介紹義大利教堂藝術的書,真是令我興奮不已。佳茹是一位優秀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勤勤懇懇的藝術史教師,擁有多年基督教藝術的教學經驗,累積了不少資料。更難得的是這些教堂都是她親自去過的,有的教堂可能都去了好幾次。她曾在1993年進駐義大利一年,跟隨著當地的藝術史教授實地勘查;也曾多次帶學生出國,親炙基督教堂那難以言喻的神聖與美麗。在這麼優秀的條件下,寫就了這部圖文並茂、深入淺出的著作,按城市將整個義大利從拜占庭與早期基督教藝術,到文藝復興初期的重要教堂,甚至其後續的改建與變化都涵括在內。除了對各個教堂裡裡外外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之外,也穿插了不少圖像學的闡釋,最後一章更針對哥德式教堂的形式與意義做了詳盡的解析,令人燃起手執書本直飛聖地按圖索驥的熱情。不過,這並不是一本旅遊書,做為熟讀《聖經》的虔誠基督徒,又身兼浸淫在東西方文化中的藝術家,佳茹看這些教堂勢必有超越一般藝術史家的眼光。
少了藝術,世界將冷感乏味、缺少神秘與驚奇,而且不再美麗。少了藝術,就少了藝術家。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在追求絕對,一種開放的、超驗的體會,邀請我們進入一己最深沉的內在。這也是藝術與信仰的共通之處,無怪乎黑格爾(G.W.F. Hegel)認為信仰是絕對精神的內化,而藝術則是絕對精神的外顯。藝術與信仰互為表裡、無處不相遇在博物館、電影院、音樂廳,但更在教堂和我們的心裡被完美展現。詩人寫道:「我心裡湧出優美的言辭,為君王朗誦詩歌;我的舌頭像作家流利的筆。」(現代中文《聖經.詩篇》45:1)我們也可以想像藝術家在創作時,如何從神充滿愛和完美的創造中獲得靈感。
人類與生俱來的宗教情操使我們能將聖從俗之中區分出來,將精神從物質中區分出來,將真善美從虛假、邪惡與醜陋中區分出來。這種本能驅使著虔誠的塞尚(Paul Cézanne)說出「世界的奇蹟轉化在繪畫之上」,正如迦拿婚宴中水被轉化為酒。也驅使克利(Paul Klee)宣稱:「藝術的現實擴展了平凡生活的現實。因為藝術並非仿造眼睛所見,而是將秘密的異象(vision)變得可見。」在耶穌的道成肉身中,歷世歷代的藝術家受感從心裡湧出讚美,並用他們的巧手照著他們心裡的神祕靈視,建造、裝飾了神的聖殿。在教堂這個藝術與信仰完美交會之處,願讀者們都能在佳茹的引導之下,對於二者能有更多更深、出自於內在的體會,謹此為序。
推薦序 信仰之光的藝術力量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專任副教授/藝術史學系系主任 于禮本
建築,是視覺藝術中極特殊的一種類型,更甚者則為教堂藝術。顧名思義,教堂藝術所涉略的不僅是教堂建築的結構與設計,還含括了平面(如壁畫、鑲嵌畫等)與立體藝術(如雕刻、講台、用器等)的表現。它彙集了視覺、聽覺(如頌讚詩歌及餘響)、嗅覺(儀典中的燃燭或香爐之氣),甚至觸覺(空氣的冷暖與隙風)於一身;豐富的媒材特質(木、石、玻璃等)、空間格局、採光挑高與動線的開展等,共同交織出複雜深刻的空間經驗。的確,在十九世紀華格納(Richard Wagner)提出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 Synthesis of arts)理念之先,教堂藝術早已實踐此種精彩表現千年有餘。
對於藝術家而言,建造神的殿堂是何等獨特的使命一個天上降臨世間、神人共聚之處,一個悔罪者靈魂洗淨昇華、虔敬禮拜的所在。至高之處,何人能及?唯能仰望,唯能想像。在世代與文化的承傳變遷中,藝術家透過超越語言藩籬的題材內容、造形風格與空間氛圍訴說基督信仰的情懷。每一種表現皆為啟發與細思後的獨一抉擇,如縮影般地反映出個人、社會與時代的交織;在這些微觀與宏觀世界的交集中,既有對全能永在神的敬畏、對耶穌基督救贖恩典的感恩虔敬,也有對俗世政治紛擾的焦慮,與個人生命力量的彰顯。
面對豐富多元、難以盡述的教堂藝術,本書以基督教藝術史中別具關鍵性的義大利地區為地域之經,以古典傳統、早期基督教階段至文藝復興初期為時間之緯,含納義大利的在地歷史淵源、拜占庭與西歐的文化交集特色,將每件猶如珍珠般的典範作品串聯一氣。作者結合其個人藝術創作涵養,歐美與紐西蘭的駐居經驗及學術研讀沉澱,帶領讀者走進時光隧道,依時序穿梭於不同地區,將教堂藝術的緣起、發展、特質、所蘊含的信仰意涵、精湛的藝術表現與藝術家個人側寫等,娓娓道來。透過平易近人的引介方式,教堂建築、其內的壁畫與鑲嵌畫、雕刻及禮儀用器等,各依其脈絡生動躍入眼前,時而華麗熱情,時而內斂沉靜。而安插文中的簡短說明單元則讓圖像傳統、時代風格、
各領風騷的不同畫派,與個別藝術家的生命故事等,畫龍點睛地為全書增添風味。這是一本適合信徒與非信徒的書,作者巧妙地平衡了信仰內涵、神學理論、政經文化、藝術表現與象徵符號等面向,也一併展現歷史洪流、人文精神與審美特質彼此碰撞的火花;不見乾澀學術言詞,卻在樸實親切中滿有溫度情感。
本書引領我們透過近千年的教堂藝術一窺前人的信仰世界,看到其中所描繪出的神—人關係與憧憬渴望;而在其中,我們是否也看到自己的幢幢身影?就待摩挲圖文與靜思之間,讓眼前這些帶有信仰之光的藝術力量緩緩流轉在個人心中,開啟一頁與神、與自己對話的新篇章。
作者序 明燈亮起時——尋訪義大利教堂藝術的寶藏
底蘊:基督信仰源流
兩千年來基督信仰深刻影響歐洲的藝術發展,歐洲藝術可說是依附於教會發展一起展開,建築是為教會而蓋,繪畫也是為了裝飾教堂,藝術的目的是為了信仰的緣故。教堂做為基督信仰的載體,不僅展現了當時的神學思想,也表達了當時人們對於永恆奧祕的想像和渴望。基督教文化留給歐洲藝術最大的寶藏,莫過於教堂藝術,其中又以義大利的教堂藝術最為豐富多元。
義大利在歐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自古以來即扮演著核心與領先的地位,它源流自古希臘羅馬時期,經中世紀基督教時期,來到以文藝復興時期為開端的近代。不同時期的文化土壤為義大利藝術結出獨具時代意義的豐碩果實。若不瞭解義大利藝術,就談不上真正認識歐洲藝術。倘若對義大利的藝術能有概括的認識,將有助於延伸,進而掌握歐洲藝術的全貌;而義大利許多重要藝術作品與教堂空間緊密相連,若要認識西方的藝術文化,就必須從義大利教堂藝術揭開序幕。
啟悟:佛羅倫斯行跡
1993年,我通過加拿大安大略藝術學院的甄選到義大利作研究,進駐佛羅倫斯一年。抵達義大利的第一天,我立即被這豐厚的文化歷史、典雅的古典氛圍和托斯卡納的艷陽給震懾住了,記得我的住處就坐落在一個彷彿時空還凝結在文藝復興的小閣樓上。那時我便明瞭,這確實是值得我投入無數時間與精力來學習的藝術聖殿。
藝術是生命的養分,活著就是為了創作。那年,我整個身心靈深植於藝術沃壤裡,時常穿梭在佛羅倫斯的大街小巷寫生,在火車裡、月台上,速寫捕捉一張張南北義大利人輪廓特徵各異的臉孔和城市風貌。有時整天窩在工作室埋首於大幅油畫的創作,或投身在美術館中摹擬前輩大師名作;時而浸泡在中世紀大教堂裡靜候默觀,教堂裡的寧靜氛圍,常使我的心靈在靜默中歸於安穩。教堂就像是我的畫室,許多的創作靈感生發於此,教堂也是我的美術史教室,每一幅名作都述說著歷史。在教堂裡我看見神的故事精采生動地刻畫在牆上,任由視覺遊覽之餘,彷彿在其中與許多大師心靈邂逅。
在佛羅倫斯期間,我研修一門「義大利藝術史研究」的課程,指導教授Peter Porcal 是當地知名的藝術史學者,外貌特徵與達文西有幾分神似,手上總是叼著一根菸,用一口濃濃義大利腔的英語授課。這門課的講台從來不在教室裡,而是穿梭在各個城鎮的博物館、畫廊、教堂或酒吧裡談藝術、論歷史。整個義大利,有如一部鮮活的立體藝術史教科書,每個城鎮都像是一間超大型博物館,每座教堂也宛如一間間的美術教室,而走進每一條街道都好似穿越某個時代的畫中。義大利幾經歷史的變遷與藝術的洗禮,同時承載悠悠歷史之縱深與多元藝術文化,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個國家可與它相比擬。兩千年間相繼發展出古羅馬藝術、早期基督教藝術、拜占庭藝術、仿羅馬藝術、哥德藝術、文藝
復興藝術、矯飾主義藝術和巴洛克藝術等。而我對藝術史的熱愛,即是從這種活潑的教學方式與沉浸在這些藝術真跡中開始的。
創作:顯揚美妙造物主
留學期間為了多看壁畫,我這窮留學生只好長時間蟄伏在昏暗的教堂裡等待時機。當觀光團來投幣,照明燈亮起時,趕緊湊過去仔細閱讀壁畫,時間一到照明燈自動暗下,只得在一旁等待下一個機會。如此持續而重複的細讀壁畫,起初是觀摩藝術家筆下的人物色彩造形之美,後來慢慢地我留意到畫面上自然呈現的另一種屬於時間的美感,比如壁畫剝落的紋路、褪色的顏料、牆上的裂痕、畫面上的污漬等,那些殘缺和受損竟然使整幅壁畫看起來更具魅力與動人,它仍然活著,向人們見證千百年的歷史,同時散發出一種耐人尋味的古樸典雅美感。
在這些經典名作前,時常震撼我的不再只是這些傑作,同時也是藏在作品背後的那位導演偉大的造物主。在我看來,藝術家就像是上帝精心挑選的一批演員,扮演著傳遞天國福音使者的角色,他們被賦予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將所領受的《聖經》真理,創作出一件件精采豐富的曠世鉅作,以此教育信徒基督教的真理與教義,向當時廣大不識字的民眾述說上帝救贖恩典的偉大。而視覺藝術,則如同一雙靈巧的推手,將晦澀的神學觀念予以簡單地視覺化,讓一代代信徒藉著閱讀這些雕刻或繪畫,天國的福音就這樣沒有阻礙的流傳至後世。兩千年來,藝術家用各種方式呈現其內在真實的信仰,述說上帝的故事,見證人與神共創藝術與歷史的結晶。
回溯:榮耀上帝之路
回國後,不論是講授西洋藝術史,或在繪畫創作,都令我屢次聯想起那遙遠的年代、那些偉大的藝術家曾經艱辛走過的創作道路。直到如今,始終與我同行在這條孤獨創作之路上的,乃是這不滅的藝術心靈與精神。這麼深刻的經歷,如此強烈的感動,時光逝去二十餘載,當年對義大利藝術的那分狂熱,彷若昨日。縱然基督教藝術的輝煌時代已然消逝,偉大的藝術家們早已化作塵土,做為一個基督徒藝術工作者的我卻不時自問:基督教藝術如何在當今藝術界站穩腳步,創造屬於這個世代的風貌?當時代列車為人類帶來現代文明之後,藝術家身處在這動盪驟變的藝術生態中,早已切斷信仰臍帶而獨力追求藝術本身。當代基督徒藝術家如何跳脫文化藩籬,為藝術創作回歸信仰的母體開闢出一條救贖與自由之路?
如果說,認識希臘羅馬古典藝術與基督教文化是瞭解現代西方文明發展的基礎,那麼,認識基督教藝術便足以成為當代基督徒瞭解基督教文化與教會歷史的重要途徑。這些年來,我尋思匯聚成使命,使命凝結出力量,催使我宛如鮭魚返鄉一般,從原本在這條藝術長河的下游,啟程上溯其發源,探索其發展脈絡,開始執筆編寫《至高之處:義大利教堂藝術的千年光輝》,來成全心中一直以來焚燒不滅的感動。本書從宗教、藝術、歷史的角度,在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大基督信仰脈絡下,藉由中古時期義大利七個重要城市的代表性教堂,呈現五世紀到十五世紀基督教堂藝術的發展軌跡。
內容試閱
中世紀信仰背景
大教堂時代
中世紀晚期是大教堂時代。十一、十二世紀至十五世紀這段期間,歐洲各地由於手工技藝發達與商業往來頻繁,人口逐漸聚集而形成城市。對於城市的興起,教會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僅大肆興建教堂,同時提供大批朝聖者住宿與保護。當時一個城市的地位取決於教堂的規模與高度,以及教堂收藏的聖物。十二世紀時綻放的大教堂藝術花朵,是以城市文化的成立為前提。教堂是傳播神學知識和信徒聚會的所在地,同時是城市的法院駐地和市集場地。中世紀大教堂不僅是信仰中心,更是城市生活重心,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功能。
中世紀教堂代表意義
中世紀教堂是藝術與科學贊助者。教堂空間主要用於佈道,也做為演講授課的講堂,甚至是上演宗教劇的劇院。所以詩班席不僅是禮拜背景,也是劇場或音樂廳;教堂內縮的正門是季節性神祕戲劇的舞台背景;門廊成為吟詠詩人或魔術師的演出舞台。石雕和彩繪玻璃不只述說佈道內容,更是激發觀眾想像力的藝術作品。一條條狹長的街道由教堂廣場向外輻射排列,構成當時城市的核心區。街道兩旁是民宅和商店,當時居民都加入行會,於是由行會逐漸演變成現代概念的大學。
大教堂反映時代精神
中世紀大教堂是結合切石工、石匠、木匠和金匠各種技藝的集體創作成果,是全民共同創造的偉大作品。然而當時城市人口僅約一萬人的歐洲,為什麼熱衷於興建規模宏偉的教堂?又如何負擔這些巨型建築的龐大耗費?
1141年,法國修士托里尼(Robert von Torigni)記述沙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的建造情景,從贖罪與奉獻的角度,提供一個回應中世紀興建大教堂的最佳註腳。「這年首次在沙特爾看到信眾拉著車,載來石頭、木材、糧食以及所有建造主教堂需要的東西,教堂塔樓就像魔術般地蓋到高處。不是僅僅發生在這裡,幾乎整個法蘭西、諾曼第和其他地區都是這樣。到處可以看到謙卑的人,在各地進行贖罪的善功,時時刻刻寬恕他們的敵人。看到男男女女拖著沈重的負擔陷入泥淖,用歌聲讚美上帝,在他們眼前呈現的奇蹟—全民進行的療癒祈禱儀式。……大教堂是愛的象徵,所有民眾聚集於此,為著教堂的建造奉獻所有,竭盡所能:市民獻上金錢、貴族捐出土地、工匠貢獻才華。群眾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爭相幫忙搬運建材,到處擠滿了自願幫忙的人潮,這情景從前未有,往後也不曾出現過,從哥德大教堂的建築中,我們可以斷言,這是全民共有的時代。」《世界文明史:信仰的時代》,威爾・杜蘭(Will Durant)
朝聖
中世紀人們把朝聖視為一種贖罪的方法,信徒以贖罪的心態參與朝聖活動。中世紀教會非常強調罪,以及罪所帶來在地獄和煉獄中的刑罰。當時教會認為煉獄是人死亡之後、上天堂之前,靈魂被火煉淨的地方。活著的人應當利用在世期間,透過朝聖與善功來贖罪,才能縮短死後在煉獄受到的苦刑。
聖徒崇拜與聖物崇拜
信徒的感受往往是基於現實,需要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物質。朝聖以及崇拜聖徒遺物,都是利用實體存在物來接近聖靈的方式。這也是建造大教堂的心理基礎,透過視覺、觸覺和嗅覺等各種感官,達到超感覺的境界。如同當年門徒多馬曾對耶穌復活感到懷疑,除非親手觸摸、否則不願意相信的心態,正是典型的民眾心理(參見《約翰福音》20章24–29節)。
聖徒崇拜的通俗化信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世界的拉丁語地區,往北延伸到相當現今西歐一帶的高盧(Gaul)。在中世紀,聖物可說是信徒與聖人接觸的可見物體,這些聖物曾經屬於聖人身體的一部分,或是曾與聖人有過某種連結,因此認為聖人精神與權威仍然留存在遺物中,相信聖物擁有神奇力量。聖物最實際的功能就是做為莊嚴宣誓的證物。
視覺圖像傳遞信仰
文盲需要的是栩栩如生的「形象教育」,圖像與形象即是「貧民《聖經》」。——中世紀教皇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
中世紀的精神歷史寫在大教堂的石頭上。——法國浪漫主義作家雨果(Victor Hugo)
人們從大教堂帶走的記憶,使人不由得不肅靜;正是在這種肅靜裡,靈魂體驗無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樂。——法國現代雕塑家羅丹(Auguste Rodin)
中世紀是一個以視覺圖像傳遞基督福音的時代,透過教堂造型與圖像展現當時人們的思想內涵。藉著一系列宏偉圖像故事的強大感召力與渲染力,讓許多信徒著迷地花費大量時間,目不轉睛地凝視這些石刻圖畫,企求得到更深一層的心靈感召,更進一步接觸並認識神。藝術作品向我們展示基督信仰的內涵,在視覺藝術的引導下,我們認識這位奇妙造物主。由此可見這些偉大的教堂藝術,是一個時代思想的最完美表現。
大教堂可說是一本本用石頭和玻璃寫成的《聖經》。《聖經》故事刻繪在教堂門楣中心、拱門裝飾、門廊、柱頭與柱身各個表面和牆面,這些裝飾石雕或壁畫提供重要的圖像教育,是寫給中世紀廣大不識字民眾閱讀的《聖經》。中世紀人們置身在教堂營造出的這個世界,傾注自身全部的苦難與希望、生存與死亡。
解讀教堂佈局與結構
教堂是神居住的殿堂,是民眾信仰的庇護所。想瞭解哥德大教堂建築藝術及背後豐富的中世紀神學思想,不僅需要觀看,進一步還要能夠解讀教堂的平面佈局、細部結構、雕塑人物排列方式與秩序。從豐富的教堂主導元素,可以發現中世紀自成體系的基督中心論,主宰著天地宇宙秩序。
佈局意涵
教堂的正門象徵天堂入口,入口雕刻像是公告欄,整座大教堂被視為天上聖城新耶路撒冷。東西走向的拉丁十字大教堂坐東朝西,祭壇朝東,往耶路撒冷的方向敬拜。東方是日出之處,是教堂中最莊嚴神聖的地方。正門朝西,西方是日落之處,對信徒來說代表死亡之地。大教堂被視為基督的意象,基督釘十字架的軀體,透過各種建築形式加以詮釋,兩翼為雙手、正殿為軀體、祭壇為基督的頭,內殿迴廊放射狀祭室為荊棘冠。正殿兩側柱子代表人、《舊約》十二支派、《新約》十二使徒。
教會象徵
猶太教堂內部空間安排依據不同的功能和目的,主要分為聚集敬拜的會堂(Synagogue)以及用於獻祭的聖殿(Holy Temple)。基督教源自猶太教,基督教堂的設計也區分為中殿(Nave) 和內殿(Sanctuary),前者是會眾聚集處,象徵人類世界;後者設有祭壇,是一個舉行聖禮的空間,屬於教堂內部最神聖的位置。
中殿(Nave) 源自拉丁文“ Navis ",意思是「船」,指涉《舊約》中當洪水淹沒大地時拯救人類的挪亞方舟。挪亞方舟象徵基督的教會,在世界滅亡時拯救信徒。正如《馬太福音》24章37–39節所述:「挪亞的日子怎樣,人子降臨也要怎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把他們全都沖去。人子降臨也要這樣。」《彼得前書》3章20節也說:「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
1、當您收到商品時,如發現書籍有瑕疵或者不盡理想時,可以在收到商品的七天之內退換;退換時請先e-mail到客服信箱或來電客服專線(02) 8228-1318告知。(客服專線接聽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9:00-18:00)
2、退貨請於收到商品七天之內附上該筆訂單的發票與欲退貨之商品,並告知要退換之商品名稱、退換貨原因,寄回【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236號3樓-橄欖華宣商城收】,並請保留「貨運單據」以備存查。
3、下列情形恕無法接受退換:
*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保持商品本體、附件、內外包裝、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隨附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請注意!猶豫期非試用期)。因商品封膜為一次性包裝,商品退貨時必須回復原狀,亦即必須回復至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且會視回收的商品狀態另外酌收額外的整新費用,請您務必確認有購買需求後再行拆封。
*請您以送貨使用之原包裝紙箱將退貨商品包裝妥當,若原紙箱已遺失,請另使用其他紙箱包覆於商品原廠包裝之外,切勿直接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若欲退貨的商品,是參加任選活動而組套出售的促銷商品(如任選x本xxx元的活動),不可單品退貨,需將套組商品一起退回。
*會員訂購後若大量退換貨,由於已造成作業上之困擾,橄欖華宣可能會視情況對該會員採取拒絕交易或永久取消其會員資格辦理。
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開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