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約經學與中國未來:清教徒精神與中國教會和社會的轉

NT$360 NT$324
- +

上帝聖約中所包含的律法,為我們設定了個人、家庭、教會與國家運作的準則,守約遵守律法者必蒙上帝的祝福。我們應以聖經中所啟示的聖約為基本框架來建構世界觀,指導自己的思想和實踐,使得基督教真正成為幫助人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大學問。


專文介紹

在俗世中實踐上帝的道

當前的中國已然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然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樣問題,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層出不窮,也無可避免地影響到全世界。

轉型中的中國,不僅面臨精神價值的空窗期、更陷入了無路可走的困境。

此時,基督教信仰有沒有可能為中國的精神文化指出一條明路?王志勇牧師在改革宗傳統的精華之上提出的「雅和博聖約經學」,便是這樣的嘗試。

「聖約」強調聖經中所啟示的聖約框架,上帝聖約中所包含的律法,為我們設定了個人、家庭、教會與國家運作的準則,守約遵守律法者必蒙上帝的祝福。

「經學」就是對聖經本身的研究和講解,強調歷代大公教會對聖經的正解。

「雅和博聖約經學」強調以聖經中所啟示的聖約為基本框架來建構基督徒的世界觀,希望基督徒能從世界觀的角度來考察聖經,同時用上帝的話語來更新自己的世界觀,並自覺地用合乎聖經的世界觀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實踐,以避免教會中經常見到的種種聖俗二分、逃避世界的傾向,使得基督教真正成為幫助人安身立命、經世致用的大學問。

雅和博一詞,即希伯來文的「愛」;這意味著,上帝的神聖之愛是雅和博神學的精髓。

王志勇牧師在聖愛的核心之下,以《威斯敏斯德信條》為綱領,循著「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心學,法治德政」十六字建構的這套神學體系,試著以平衡聖俗、融貫中西的基督教模式,為現今中國困境的種種方面,提出鉅細靡遺的解決之道。

中國的未來與世界的走向息息相關,基督徒也必須在俗世中實踐上帝的道。因此,雅和博經學規劃的不僅是中國未來,也是重建人類社會文明所必須的。

「身為一位基督徒,作者關心神國的事工及普世福音的拓展;身為一位牧者,他提醒信徒將所信的道全方位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身為一位學者,他向中西神學及哲學提出批判,以回歸真理;身為一位國民,他因愛國愛同胞向中國信徒發出回歸聖經 (雅和博聖約經學) 的挑戰。

這是一本神學及實踐、團體及個人、恩典及責任,都兼顧平衡的好書。」

──改革宗神學院(台灣)聖經及實踐神學教授 楊敦興牧師


作者簡介

王志勇牧師

美國長老會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英國三一聖經公會編輯。1994年獲北京大學法學碩士,2009年獲美國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Th. M)。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神學與法學。

1997年在北京蒙召全職參加宣教與教牧事奉,2001年按立為牧師。2003年在北京創立「中國改革宗神學」網站(www.chinareformation.com),2010年在香港創辦「雅和博聖約書院」,2012年在美國創辦「雅和博傳道會」,致力於研究和傳播以十七世紀清教徒神學為代表的古典改革宗神學,結合英美文化保守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宣導「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新學,法治德政」,被稱為「中國改革宗神學領軍人物」之一。

著作:《清教徒之約》(上海:三聯,2012年);《中國改革與清教徒精神》(臺北:基文社,2012年);《當代基督教聖約世界觀》(臺北:基文社,2013年)。主要譯著有:梅爾編譯《約瑟夫著作精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佈雷克《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事奉》(美國:中國改革宗出版社,2006年);加爾文《敬虔生活原理》(北京:三聯,2012年);《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臺北:橄欖,2013年)。


目錄

獻辭
推薦序一:以愛為本的聖約經學/楊敦興
推薦序二:雅和博聖約經學──大復興的神學探索/胡石根
自序: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祈禱:「願你的國降臨」在中國

簡介:真理的旌旗    
    一、雅和博聖約經學世界觀
    二、雅和博經學是參與神學
    三、雅和博經學是公共神學
    四、雅和博經學是融貫神學
    五、雅和博經學強調世界觀
    六、雅和博經學與改革宗神學
    七、雅和博改革宗神學四大特色
    八、雅和博改革宗神學的繼承與創新
    九、雅和博經學反對宗派主意
    十、雅和博經學反對巫術化基督教
    十一、雅和博經學反對私有化基督教
    十二、雅和博經學與現代性和後現代
    十三、雅和博經學在中國的歷史使命
    十四、雅和博經學改革教會與社會的藍圖
    
上卷--客觀真理篇
    第一章 前提論──方法
        第二章 世界觀──定位
    第三章 未來論──確信
    第四章 聖約論──框架
    第五章 國度論──框架     
    第六章 律法論──工具

下卷──主體實踐篇
    第七章 個人論──主體
    第八章 使命論──導向    
    第九章 靈修論──功夫
    第十章 家庭論──組織    
        第十一章 教會論──組織
    第十二章 國家論──組織
    
總結:仁教心學,法治德政
頌讚:「願祢的旨意成全」在中國
附錄一:加拿大長老會關於國家與教會關係的宣言
附錄二:一六四七年《威斯敏斯德信條》


內文試閱

雅和博聖約經學是參與神學

聖經中所啟示的上帝乃是參與世界歷史的上帝,他是創造世界的上帝,是拯救世界的上帝,也是最終審判這個世界的上帝。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更是直接顯明上帝對這個世界的大愛和參與。耶穌基督的救贖就是使我們再次參與三一上帝內在的愛的生活,同時也使我們參與到上帝在這個世界的計畫和活動中來。因此,雅和博經學所提倡的絕不是逃避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問題,而是挺身而出,當仁不讓,積極地參與到這個世界的生活中來,在這個世界上發揮先知、祭司與君王的職分。同時,雅和博經學所主張的參與不屬於被動的參與,而是主動的參與;不是消極的參與,而是積極的參與;不是部分的參與,而是全面的參與。上帝所賜給我們的使命就是全方位的文化使命(創1:28;9:1-3)。因此,雅和博經學把促進社會與文化的發展直接視為上帝賜給基督徒和教會的使命,也就是陳宗清牧師所強調的「文化宣教」的模式。這一神學和宣教模式「致力於熱情地參與立憲的討論,參與法治社會的建造,強調人權的保障和律法的創制,目的就是要在此時此地的社會中實現真正的公義。」

當然,我們所主張的參與並不是用激進的手段來推翻任何現存的不公義的國家政府。這種參與有五大特色:

(1)上帝對整個世界的核心計畫就是「建立社群」。因此,基督徒的呼召既不是在這個世界中離群索居,更不是一味尋求離開這個世界,而是在這個世界的現實生活中榮耀上帝,傳揚福音,使更多的人在基督裡得享真正的幸福。因此,雅和博經學所鼓勵的對社會的參與並不是出於個人的政治野心或意識形態,而是基於上帝的神聖計畫。

(2)上帝實現這個計畫的根本措施乃是通過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降臨,從根本上解決世界上所存在的罪的問題。同時,教會對耶穌基督的神人二性和死裡復活的認信也從根本上消除了歷代宗教和社會中把個人神化為上帝的迷信傾向,從而奠定了自由社會的理論根基。因此,雅和博經學所鼓勵的社會參與的成敗並不是依賴任何個人的努力,而是基於耶穌基督在歷史中已經實現的得勝。

(3)上帝賜下大能的聖靈在人心中作工,不僅從本質上改變人心靈的習性,而且不斷地注入恩典,使人能夠分別為聖,在內在美德和外在善行上不斷成長。因此,雅和博經學所鼓勵的參與絕不是要狂妄地通過人為的方式來改變人性,而是強調聖靈改變人心的大能,強調基督徒當盡自己當盡的本分。

(4)上帝改變這個世界的根本方式乃是通過個人內心的改變。罪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改變他人,改變世界;不能改變,就予以消滅,但卻唯獨不想改變他自己!因此,雅和博經學所強調的參與首先是從自己做起,並且是從自己心靈的改變做起,也就是基督徒要在這個世界上成為真正的聖徒。

(5)上帝也設立了使人得福的聖約和律法,我們應當以上帝所啟示的聖約和律法來規範個人、家庭、教會和國家生活,注重以敬畏上帝為本的敬虔教育,提高大多數民眾的素質,從而逐步建立以誠信為本、以守約和法治為特色的敬虔家庭、自由教會和聖潔國家。我們弱化人本主義、國家主義所高舉的國家的地位和作用,把國家這一組織置於和家庭、教會同為上帝所賜給的制度性蒙恩之道的地位。這三大組織都是由罪人組成的組織,都不能也不可能享有絕對的權力,唯獨上帝享有至高無上的主權,任何個人以及個人所組成的任何組織都是有限、有罪的組織。因此,不管是家庭,還是教會和國家,都當自覺地降服在上帝及其約法之下,各就各位,各盡其職,一同促進個人的尊嚴和發展。(節錄自本書簡介篇:「真理的旌旗」)


推薦序一

雅和博經學:大復興的神學探索
推介王志勇的《聖約經學與中國未來》

我非常高興讀到王志勇牧師新近完成的專著《聖約經學與中國未來》。因為事務繁忙,閱讀在斷斷續續中進行。儘管如此,每一次閱讀,都激發我更多思考。我願意藉由推薦這本書,與更多讀者分享這些思考。

今年四十六歲的王志勇牧師出生於中國山東省一個偏僻的農村,史無前例、慘絕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那年爆發的。此前,他的多位親人在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共產主義專制造成的所謂「大饑荒」中因饑餓而死。在一九八九年六四民主運動中,他參加了所就讀的中國政法大學的學生運動,頭上留下了武警毒打的痕跡。他的父親因此受到驚嚇,並為自己的兒子陷入了痛苦擔憂,在恐懼和憂鬱中去世。此後,他在北京大學拿下了碩士學位,又獲得律師執業資格。他在一九九六年信主,一九九七年就蒙召進入教牧事奉。在大陸家庭教會事奉七年之後,二○○四年赴美留學,在美國改革宗神學院和教會學習、牧會。這八年,他幾乎每年都回國探親、教學、考察;而每一次回國經歷,他所看到的聽到的,都在他的內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由於這些獨特體驗,他坦言:我們這一代批判者不是書齋型不問世事的形而上的沉思者,更不是甘為五斗米折腰的知識庸人,而是「反思中的行動者,行動中的反思者」。他深情地說過:「我是中國農民之子,天國心,中國情,中國教會和社會寄託了我無限的眷戀和關愛。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此情此心,唯主深知。」

據作者介紹,本書是他一九九六年信主以來研習基督教神學的總結,最初來自正在撰寫的《雅和博:甜蜜的心靈之愛:基督徒聖約世界觀經學原理默想錄》第一集第一卷《導言篇》的序言。該書的主題就是闡明聖經中所啟示的「聖潔之愛這一神聖的藝術」,也為二十一世紀中國教會在社會劇變和轉型中發揮當有的作用,提供合乎聖經啟示、教會正傳和社會現實的典範和藍圖。

二○一一年十月雅和博聖約書院在香港舉辦「聖約與教牧研討會」,他用這一序言在研討會上發言。研討會之後,他趕赴中國大陸,與改革宗教會的眾多弟兄見面交談,與正在受逼迫的教牧同工分享見證。在這些旅行和會面中,作者見到中國社會日趨開明和中國教會日趨歸正,也見到人心中的敗壞和殘暴時刻露出猙獰的吞噬人的獠牙。作者說:「在這段時間裡,我的眼中常常噙著淚水,心中既有悽楚的憤慨,也有無限的感恩,反覆思想中國社會與教會的現狀以及將來的發展。」作者強調:「在中國當代神學的研究中,我們當然也不能忘記中國大陸一九四九年之後勞改營、大饑荒、文化大革命、六四學運等歷次運動中在酷刑、屠殺、饑饉、監禁中幾億受害靈魂的哭泣和冤聲。假如我們忘記這些成千上萬的靈魂的痛苦和掙扎,我們就是耳聾、眼瞎、心硬!假如我們忘記,我們的一切神學只能或者成為為虎作倀的御用神學,或者成為『不管真不真,只管靈不靈』的民間巫術,甚至成為鬼魔的信心和神學!」正是在這種現實處境和獨特經歷中,我們看到了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基督情懷!

作者力圖用基督教改革宗神學的正統立場來發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探討中國轉型背景之下的教會復興之道,構建了一個獨特的漢語神學體系:雅和博經學。繼《仁愛的文明》一書之後,王志勇牧師再接再勵完成了《聖約經學和中國未來》。顯然,後書比前書更完備更深入,可以讓我們清晰地了解「雅和博經學」的全貌。《聖約經學和中國未來》構思宏大,本人無力全面準確介紹,只說我看到的兩大亮點:一是全面介紹了雅和博經學的基本體系和十二個分論,二是深入探討了雅和博經學對中國問題和教會問題的解決之道。

一、本色化的神學構建

1、雅和博經學的本色化

作者在《仁愛的文明》中指出,基督教在中國傳播,必然要走「本色化」(Indigenization)的路子。但是,雅和博經學所宣導的「本色化」,不是以民族性和政治性為界限和標記,也不是使中國教會與歐美教會截然分離的「自傳、自治、自養」之類的東西,而是基督教改革宗正統神學在中國社會和文化中的轉化和落實。因此,雅和博經學所提倡的本色化,就是根據聖經啟示和改革宗正傳,更新、成全中國文化,建立以仁愛為本的基督教文明。這裡,本色化跟下列五個因素有關:
1. 本色化首先要保持基督教的「本色」。2. 本色化涉及身分認同:首先是基督徒,其次才是國籍。3. 本色化涉及教會正傳的問題。聖經當然重要,正確解經也很重要。4. 本色化涉及對待中國其他宗教的關係。必須以謙卑、開放之心承認,不同宗教都有來自上帝普遍啟示的亮光,也有真理的成分,基督徒也可以學習、借鑒。同時,不可走宗教或文化混合主義的路線。5. 本色化涉及打造中文經典文本。在聖經和西方經典基督教著作的翻譯上必須精益求精,同時積極出版本土基督教神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撰寫的各種基督教作品,使基督教成為中國的主流文化。在這一點上,本色化才與本土化相關。

2、雅和博經學是參與神學、公共神學

作為參與神學,雅和博經學不是坐而論道的學院派神學,也不是退而修道的修院派神學,更不是「傳福音、信耶穌、升天堂」三點一線式的「速食版」基督教,而是積極、全方位介入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參與神學。這種神學所提倡的,絕不是逃避這個世界以及其中的問題,而是挺身而出、當仁不讓,積極參與這世界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發揮先知、祭司與君王的職分。

作者強調,這種參與不是被動的參與,而是主動的參與;不是消極的參與,而是積極的參與;不是部分的參與,而是全面的參與。雅和博經學把促進社會與文化的發展直接視為上帝賜給基督徒和教會的使命。這一神學「致力於熱情地參與立憲討論,參與法治社會的建造,強調人權的保障和律法的創制,目的就是要在此時此地的社會中實現真正的公義。」

作為公共神學,雅和博經學對基督教公共性的強調基於以下四大共識:首先,聖經是公共性的啟示,不是任何個人和教派的祕密教訓;其次,耶穌給基督徒的使命就是公共性的:要作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山上的城、燈檯上的燈。第三,教會的本質就是「聖而公」,不是中國民間的祕密會社。最後,基督教神學就是聖約神學,聖約神學也必然是公共神學,強調家庭、教會和國家這三種組織都當建基於個人自願性的立約。

因此,基督徒在本質上就是公共性的基督徒,基督教神學家在本質上就是「公共神學家」。強調聖約經學及其公共性乃是基督教在中國擺脫民間宗教巫術化、私有化傾向的最佳保障。可以說,「參與」和「公共」是雅和博經學的本質特色。

3、十二個分論

在神學構建上有突破意義全書分三大塊,第一塊是簡介,從十四個方面對雅和博經學作了宏觀的、本質的介紹,第二塊是上卷,講了前六論:1. 前提論:方法;2. 世界觀:定位;3. 未來論:確信;4. 聖約論:框架;5. 國度論:框架;6. 律法論:工具。第三塊是下卷,講了後六論:1. 個人論:主體;2.使命論:導向;3. 靈修論:功夫;4. 家庭論:組織;5. 教會論:組織;6. 國家論:組織。作者對每一個分論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並把它們分別作為客觀真理篇和主體實踐篇進行綜述,顯示了作者的學術底蘊和創新勇氣。

二、處境化的復興之道

1、處境性的要求

作者認為,上帝的特殊啟示和帶領總是在一定的歷史處境中展開的,不能用割裂的、機械的、靜止的眼光來看待上帝的啟示。只有明確具體的歷史處境,我們才能分清何謂上帝普遍性的旨意和規範,何謂處境性的解釋和應用。改革宗神學的這種處境性要求我們要重視歷史,但不要迷信歷史;同時,應當既關注我們自身所在的處境,並根據我們自身所在的處境,作上帝時代的工人;又要避免把聖經中所啟示的絕對真理處境化、相對化。

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具體處境就是教會在真理上的混亂,社會在政治上的專制。針對這種處境,雅和博經學的回應是:必須在教會建造上堅定不移地樹立真理的旌旗,在社會公義上堅定不移地發出曠野的呼聲。

2、雅和博經學的精義

作者認為,「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心學,法治德政。」這十六個字凝結了雅和博經學的精義。雅和博經學所關注的就是把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體系具體應用於中國文化的具體處境,這也是中國基督徒在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獨特的責任和使命;這十六個字就是中國教會復興應採納的具體模式。

這一模式既堅定不移地以聖經啟示為最終權威和依據,以歷代教會正傳為參照和依歸,同時也強調創造性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文化在基督裡的更新和成全指明了新的路徑。因此,作者認為這十六個字,既是雅和博經學的概括和宗旨,也是雅和博經學的異象與精髓,當然也是雅和博經學所宣導的基督教文明的特色。

3、雅和博經學的平衡

在構建雅和博經學的同時,作者有著審慎的平衡,不使自己限於偏執一端的荒謬或缺失。如,「在真理上,崇尚理性審慎的考究,反對各種反智主義」,同時,「在神學上,崇尚上帝啟示的正傳,反對各種異端邪說」,「在政治上,崇尚在基督裡的自由,反對各種專制暴政」;又如, 「在律法上,崇尚基督門徒的聖潔,反對各種反律主義」,同時,「在救贖上,崇尚上帝白白的恩典,反對各種律法主義」。正如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信中說的:「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 12:3)

這種合乎中道的神學構建,既有歷史文化的遺產,又有現實處境的考量。這種中國處境考量的神學構建,就是漢語神學在海內外華人教會大復興的需要,其實也是基督教神學在全球化、資訊化時代中大復興的需要。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雖然浸染於改革宗神學多年,卻又清醒的認識到改革宗神學及其他所有神學門派及其體系的局限性。作者指出:雅和博經學從根本上歸回聖經,歸回教會的大傳統,既強調改革宗神學,同時又消解那種浸透著宗派主義之封閉性和論斷性的所謂的「改革宗神學」。

因此,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歸回聖經真道,歸回教會正傳,繼往開來,推陳出新,是基督的門徒和基督的教會重新煥發出生命活力的正確選擇。

作者謙卑地承認:我們承認聖經的無謬性和權威性,但我們不得不謙卑地承認我們的神學和體系始終不是無謬的,始終受著我們自身和環境的局限。

我們始終需要繼續依靠上帝的恩典,不斷加深我們對聖經的理解,通過信心堅固我們與基督的聯合,並且更多在基督裡愛我們的鄰舍,愛那些在社會和教會處境中比我們資源更匱乏的人,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而不是像當初那些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一樣,總是居高臨下地定別人的罪。

作者仔細分辨了改革宗神學內部的各種支派及其分歧,實際上是對改革宗神學的一種自我審視。作者還引用傅瑞姆強調的十大方面,認為在這些方面改革宗人士可以向非改革宗的人士學習。

有這樣一種謙卑和清醒的態度,我們相信,雅和博經學在本土化的中國語境中和多元化的世代中,靠著上帝的恩典和聖靈的帶領,是大有發展空間的。

王志勇牧師在本書出版前囑我為之作序,推辭不下,欣然寫下以上粗淺的看法。過去雖然對基督教神學有所涉獵,但對改革宗神學還是望洋興嘆,這次讀了王志勇牧師的專著,受益匪淺,不敢說是作序,算是讀後感吧!請大方之家予以指正!

胡石根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於北京

推薦序二

以愛為本的聖約經學

這是一個五花八門的世代,各式各樣的書籍出現在各書房裡,可惜好書不多,甚至基督教書籍也是如此。因此,當我看到橄欖華宣出版王志勇牧師的《聖約經學與中國未來》這本好書時,心中十分興奮與感恩,也為能替多年的好友寫書序感到榮幸。我每年都會與作者見面及在主裡交通,每次重逢都大有收穫並得到激勵。

作者以一顆禱告的心,並以多重的身分寫出這本有感而發的佳著,也寫出了心中對中國教會的異象。身為一位基督徒,他關心上帝國的事工及普世福音的拓展;身為一位牧者,他提醒信徒將所信的道全方位的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身為一位學者,他向中西神學及哲學提出批判,以回歸真理;身為一位國民,他因愛國愛同胞向中國信徒發出回歸聖經 (雅和博聖約經學) 的挑戰。

這本書並非紙上談兵。作者曾走過全球數洲,在多位現今著名大師底下學習及研究,也受過高等正統的神學訓練。他多年翻譯改革宗及清教徒作品,也在中國及海外牧養多年,也曾和一般的人一樣在社會打拼,又經中國文學薰陶。他將多年的研究、經歷、心意,及負擔,用改革宗神學的框架,加上生活應用並帶有挑戰性地,寫給當今的華人信徒。

本書以「雅和博聖約神學」的框架將真理與實踐綜合(雅和博 AHAVAH 是舊約「神之愛」,與新約的 AGAPE 同義)。這愛強調神救贖之愛及祂與所愛之人親密的關係,這愛已在十字架上顯明出來。作者要我們看見這位慈愛及立約的上帝藉著所興起的教會,透過本土化及處境化的方式,運行在中國文化及社會中。這本色化非一般所聞負面傳統的宣教思想,而是一個更新及以改革宗神學為基礎的作法,目的是要將聖經的教導落實在信徒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個人、家庭、教會、社會、及國家)。這神學的本質建立在公共神學上,就是在所信之道上,公開地藉著信徒團體的生活見證,在這世界上作光作鹽。公開化的教會及信徒才能「擔起自己公共領域中的使命」。因此,作者要我們認識世界及世界中西學問,並自己先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在強調公共神學的同時,作者也重視信徒虔敬及靈修。可見這是一本神學及實踐、團體及個人、恩典及責任,都兼顧平衡的好書。

每一章除了以豐富的主題內容開始,中間也會有《威斯敏斯得信條》的分析及解釋。這不只是讓我看到作者對神學功夫下得極深,也表明他對自己的言論態度嚴謹。每章的末了,作者都向中國教會的未來發出挑戰。最叫我扎心的挑戰是:「在中國發展與轉型的過程中,中國教會能不能為中國社會的轉型提供合乎聖經,同時具有前瞻性、積極性和建設性的觀點?」這具有挑戰性的呼召不僅是向在中國的人民發出,也是向凡愛中國人靈魂、中國教會、愛上帝及祂的福音的人發出。因此,這書不只是寫給在中國的人,也是寫給一切愛上帝國度的人。願這本書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榮耀。

──改革宗神學院(台灣)聖經及實踐神學教授 楊敦興牧師

  • 商品貨號:22604
  • 出版社橄欖出版社
  • 作者王志勇
  • 出版日期:2015-02-05
  • ISBN:9789575567798
  • 頁數:368
  • 尺寸:148x210mm
  • 重量:517
  • 性質:本版
【如何退貨】

1、當您收到商品時,如發現書籍有瑕疵或者不盡理想時,可以在收到商品的七天之內退換;退換時請先e-mail到客服信箱或來電客服專線(02) 8228-1318告知。(客服專線接聽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9:00-18:00)

2、退貨請於收到商品七天之內附上該筆訂單的發票與欲退貨之商品,並告知要退換之商品名稱、退換貨原因,寄回【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236號3樓-橄欖華宣商城收】,並請保留「貨運單據」以備存查。

3、下列情形恕無法接受退換:
*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保持商品本體、附件、內外包裝、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隨附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請注意!猶豫期非試用期)。因商品封膜為一次性包裝,商品退貨時必須回復原狀,亦即必須回復至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且會視回收的商品狀態另外酌收額外的整新費用,請您務必確認有購買需求後再行拆封。

*請您以送貨使用之原包裝紙箱將退貨商品包裝妥當,若原紙箱已遺失,請另使用其他紙箱包覆於商品原廠包裝之外,切勿直接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若欲退貨的商品,是參加任選活動而組套出售的促銷商品(如任選x本xxx元的活動),不可單品退貨,需將套組商品一起退回。

*會員訂購後若大量退換貨,由於已造成作業上之困擾,橄欖華宣可能會視情況對該會員採取拒絕交易或永久取消其會員資格辦理。

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開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