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

NT$380 NT$342
- +

二十一世紀華人基督徒最最需要的就是公共神學!
就是明白上帝在公共領域中的旨意,
因為基督徒的見證本身就是公共性的見證。
──本書作者


作為一種世界觀的、整全性的基督信仰,如何實現個體生命的更新和自由的提升,以及社群的民主的拓展和人權的落實,進而讓社會結構、文化生態與道德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符合聖經中「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的描述?

這就是王志勇寫作此書的初衷所在,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同時從聖經神學和歷史神學的角度,闡明了基督教公共神學的基本特徵,分析了基督教及其公共神學在西方和中國的發展,強調我們應當突破狹隘的自由派與基要派之爭,從世界觀和文明論的角度全方位地探索、實踐上帝在聖經中所啟示的真理體系,宣告上帝對整個世界的旨意,讓基督徒成為「地上的鹽、世上的光、山上的城、燈檯上的燈」,也為社會國家的發展提供整全的藍圖。

「這是一本華人世界中少有的兼具扎實的神學根基與尖銳的批判意識、宏觀的歷史縱深與敏銳的時代觸覺的論著。」                                                      ──中國基督徒作家 余杰

「本書最大的特色與貢獻是,為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和公共參與提供了扎實的聖經和神學理論基礎。……這個聖經和神學的基礎正是台灣基督徒需要的,因為台灣過去特殊的政治社會情境造成了基督徒面對公共議題的兩極化。一方面,為數不少所謂的「國語教會」基督徒對於教會圍牆外所發生的事冷眼以對,……另一方面,被歸類為「台語教會」的基督徒沉醉在積極參與街頭運動而獲得的認同感……,本書可以為這種失衡的現象提供明確的修正方向。」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歐力仁

作者簡介:

王志勇牧師

美國長老會主恩基督教會主任牧師,英國三一聖經公會編輯。1994年獲北京大學法學碩士,2009年獲美國加爾文神學院神學碩士(Th. M)。研究領域為:基督教哲學、神學與法學。
1997年在北京蒙召全職參加宣教與教牧事奉,2001年按立為牧師。2003年在北京創立「中國改革宗神學」網站(www.chinareformation.com),2010年在香港創辦「雅和博聖約書院」,
2012年在美國創辦「雅和博傳道會」,致力於研究和傳播以十七世紀清教徒神學為代表的古典改革宗神學,結合英美文化保守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宣導「聖學為體,世學為用;仁教新
學,法治德政」,被稱為「中國改革宗神學領軍人物」之一。

著作:《清教徒之約》(上海:三聯,2012年);《中國改革與清教徒精神》(臺北:基文社,2012年);《當代基督教聖約世界觀》(臺北:基文社,2013年)。主要譯著有:梅爾編
譯《約瑟夫著作精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佈雷克《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侍奉》(美國:中國改革宗出版社,2006年);加爾文《敬虔生活原理》(北京:三聯,2012年
)。

推薦序:

重新喚醒基督徒的社會責任

王志勇牧師的大作《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是華人神學著作中甚少碰觸的議題。也就是。華人基督徒作品中,儘管論及個別社會或政治議題的神學書籍或文章不少,但是,如《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一樣鑽研「公共神學的神學基礎」的專書卻非常少見。我相信,每一本書的作者都有寫作的動機(即便是不厭其煩地聲稱自己的寫作僅僅是隨性書寫的後現代作者也掩蓋不了此一事實)。因此,除了欣賞本書的內容之外,心中也萌生「王牧師為何落筆撰寫公共神學?」的問題。這一問題的答案就在作者的〈自序〉之中。
王牧師在〈自序〉裡清楚地敘述了自身的信仰歷程。相較於出生在基督教家庭的基督徒,他的信仰之旅猶如荷馬的史詩《奧德賽》中的主角般的艱辛與豐富。王牧師原本期待藉由法律的專業來實現人間公義的理想。然而,社會的現實與冷酷不僅讓他對原本寄予厚望的「法律」大失所望,並且產生嚴重的心靈危機,因此轉而沈浸在印度教裡,以為潛遁入追求祥和、與世無爭的印度教裡能夠享有渴望已久的寧靜。但是,就在他準備遠赴印度留學兼出家之際,耶穌基督的救恩臨到他。王牧師的基督徒生命萌芽於基要派的時代論,成熟於改革宗神學。原因在於,主張基督即將再臨的時代論只關注個別靈魂的搶救,對於眼前的公共議題卻置若罔聞。一直到接觸了強調「上帝主權和個人責任並重」的改革宗神學後,王牧師飄泊的靈魂才算找到安歇之處(筆者借用奧古斯丁的話)。
事實上,我認為王牧師對加爾文推崇與欣賞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兩位都是具有律師身分與性格的牧師。所以,加爾文那種「以尊重上帝的主權為前提而委身於社會」的神學立即引起王牧師的共鳴。除此以外,從書中援引明末大儒黃宗羲的名著,或許也可以一窺王牧師撰寫《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的另一個原因。黃宗羲生於明神宗萬曆卅八年(1610),卒於清聖祖康熙卅四年(1695)。即使知道後金(清)的崛起以及明朝的衰亡以成定局,他仍然寫下了《明夷待訪錄》,作為忠臣孝子期待復興的一絲悲願。「明(光明)夷(受損)」 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的第卅六卦,也就是離(日)下坤(地)上。此卦有雙重的意義:「日沈沒於地中」(黑暗遮光)或「日將從地而起」(黎明將至)。相信王牧師也是懷著同樣的心情寫下這一本副標題為「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之書,呼籲華人基督徒能夠重視自己在公共領域中的信仰責任。
筆者認為《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一書最大的特色與貢獻是,為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和公共參與提供了扎實的聖經的和神學的理論基礎。首先,王牧師正確地指出,上帝是公共性的上帝,因為聖經所啟示的上帝乃是創造天地的上帝。其次,王牧師也說,聖經吩咐基督徒當往各地去為耶穌基督做見證,使萬民成為祂的門徒。如此說明了,基督徒的見證亦是公共性的見證。這兩點清楚扼要地說明了公共神學的正當性與必要性。
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這個聖經和神學的基礎正是台灣基督徒需要的,因為台灣過去特殊的政治社會情境造成了基督徒面對公共議題的兩極化。一方面,為數不少所謂的「國語教會」基督徒將信仰的重心放在個人的靈魂得就與否。他們在溫暖舒適的教會圍牆內,享受著詩歌或特會帶來的情緒激動,時而感動流淚,時而開懷大笑。但是,對於教會圍牆外所發生的事卻冷眼以對,忘記基督徒應有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被歸類為「台語教會」的基督徒反而把信仰的焦點置於整體的社會正義和改革。他們走出教會大門,沈醉在積極參與街頭運動而獲得的認同感,時而眉頭深鎖,時而慷慨激昂。但是,對於牧者講道中所教導的靈修生活則興趣缺缺,忘記應當仰望上帝的主權。王牧師的《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寫給華人教會的公共神學》可以為這種失衡的現象提供明確的修正方向。
《聖經》中有關「行公義的要求」以及「行不義的懲罰」的經文俯拾即是,所以基督徒毫不陌生。但是,如果我們以為只要不行不義就算盡到基督徒的社會責任的話,那就必須重新審視經文。因為《聖經》對於行不義的事(主動的不義)與對現存的不義置若罔聞(被動的不義)一視同仁。〈列王記上〉廿一:1-25的經文是最佳的例證,值得基督徒深思。經文提到,亞哈王覬覦拿伯的葡萄園。但是,拿伯認為葡萄園是耶和華上帝賞賜給家族的神聖產業,所以拒絕變賣。然而王后耶洗別竟偽造文書且安排偽證殘害拿伯的性命,搶奪了他的葡萄園。當先知以利亞受質問亞哈王時,儘管亞哈並未直接參與謀殺案而不認為自己有錯,或以為即便有錯也不至於和主謀同罪。但是,上帝認為他也是主謀;他的罪與耶洗別相同;他的下場也和耶洗別一樣,甚至牽連到後代子孫。
這段經文充分地說明了基督徒應當擔負起的社會責任,也呼應了王牧師的公共神學。它告訴讀者,在上帝眼裡,不論是耶洗別模式的罪,或是亞哈王模式的罪,都是一樣的邪惡,同樣的嚴重。換句話說,不論是直接做惡(如耶洗別),抑或明知其邪惡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如亞哈王),或者以「每個人的看法不同」來掩飾基督徒該表達的立場,在上帝眼裡都是同樣地邪惡,也必須承擔相同的後果。因為在上帝看來,這是「出賣了」自己的信仰。將自己應該堅守的信仰、價值觀、判斷的權利出賣給作惡之人,使上帝的聲音無法讓世人聽見,同時也容許惡者污染社會,影響後代子孫。 
筆者深信,《公義與慈愛彼此相親》必能成為榮神益人的器皿,讓上帝的主權在華人基督徒群體中再次得以彰顯,也讓認基督徒的社會責任重新獲得重視。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歐力仁

目錄:

獻辭
推薦序一 那光照亮黑暗中的百姓/余杰
推薦序二 重新喚醒基督徒的社會責任/歐力仁
自序 基督徒的公共見證與公共神學
第一篇  基督教的公共性和私有化
    一、基督教的公共性
    二、基督教的私有化
第二篇  基督教政治神學及必要性
    一、何謂基督教政治神學
    二、基督教政治神學的必要性
    三、改革宗神學與基督教政治神學
    四、政治神學與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
第三篇  基督教公共神學綱要
      序言:自由與公義
    一.  聖經
    二.  上帝
    三.  基督
    四.  世界
    五.  聖約    
    六.  國度    
    七.  律法
    八.  福音
    九. 個人
    十.  家庭
    十一.  教會
    十二.  國家 
    十三.  未來
    十四.  挑戰
    禱告:智慧、勇氣、忍耐和愛
第四篇  加爾文政治神學七大原則
一、上帝主權──唯獨上帝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二、人民治權──上帝把治理的權柄賜給每個人;
三、法治政府──政府必須以上帝的律法爲標準;
四、個人自治──個人之自治是一切政府的根基;
五、權力分立──立法、司法與執法三權的分離;
六、區域治權──每個區域都各有相對性的主權;
七、地方自治──政府權力的運作須是自下而上。
第五篇  淺釋加爾文論公民政府
 一.加爾文與加爾文神學
 二.公民與政府
 三.公民政府的必要性
 四.公民政府的權威性
 五.公民政府的職能
 六.公民政府的政體
 七.公民政府的律法
 八.公民對公民政府的服從
 九.加爾文神學對自由與憲政的貢獻
 十.加爾文所提倡的長老制治理模式對憲政的影響
第六篇 生命、使命與誡命
    --改革宗公共神學的根基、目的與達成
 一. 根基:重生的生命
 二. 目的:崇高的使命
 三. 達成:聖潔的誡命
 四. 在基督裏彼此相愛
    第七篇  上帝的公義與權利
       --約翰‧歐文《論上帝的公義》讀書隨想
     一、歐文簡介
 二、歐文作品簡介
 三、《論神聖公義》的內容和背景
 四、聖經與上帝的公義
 五、人類的共識與上帝的公義
 六、上帝的公義、權利與憐憫
 七、上帝的公義與基督的救贖
 八、上帝的公義與今日中國基督教    
第八篇   二十一世紀華人基督徒的獨特使命
    一.改革宗神學在華人社會面對與歐美各國截然不同的歷史處境
    二.基督教在二十一世紀華人社會所要面對的七大問題
    三.二十一世紀基督教繼續擔負挽救國運,重建國家的使命
    四.華人教會必須擺脫虛浮的以數字自誇的惡風陋習
    五.華人基督教神學思考不能回避對1989年六四大屠殺的反思
     六.華人基督徒必須興起發光     
    七.我們對絕對真理的理解不是絕對的
    八.上帝之下,依法治理,自由生活
    九.尊重上帝所設立的個體性架構    
     十.深刻地認識歷史性變遷
     十一.注重創造性的重建     
    十二.基督教既是生命的學問,也是學問的生命
    十三.建構基于聖經啓示,合乎教會傳統、針對華人文化和需要的神學    
第十篇  基督徒大丈夫與愛國情懷
                  --美國國殤日與1989年中國大陸六四國殤反思
一、基督徒大丈夫
二、基督徒政治觀
三、基督教與政治
四、政教分立原則
五、基督教愛國主義
六、教會講壇與政治
七、美國國殤日與美國精神
八、六四屠殺與中國未來出路
第十篇 「極端的愛與極端的恨」
                     —劉曉波先生政治神學初探
一、政治學、神學及其意義
二、劉曉波與基督教信仰    
三、劉曉波對基督教的認識
四、劉曉波論良知反抗
五、劉曉波論信仰征服
六、劉曉波論自由憲政
七、劉曉波之神學所存在的問題
八、劉曉波公共神學總體展望與評估

附錄一、 《羅馬書》13章新譯與解讀
附錄二、 聖經對西方律法與政治的影響    
附錄三、馬克思的「十誡」與聖經中的「十誡」     
附錄四:我爲什麽簽署「華人基督徒關于六‧四20周年的宣告」?         
附錄五:加拿大長老會關于教會與國家關係宣言

  • 商品貨號:22602
  • 出版社橄欖出版社
  • 作者王志勇
  • 出版日期:2014-04-03
  • ISBN:9789575567569
  • 頁數:384
  • 尺寸:148x210mm
  • 重量:525
  • 性質:本版
【如何退貨】

1、當您收到商品時,如發現書籍有瑕疵或者不盡理想時,可以在收到商品的七天之內退換;退換時請先e-mail到客服信箱或來電客服專線(02) 8228-1318告知。(客服專線接聽時間為星期一到星期五9:00-18:00)

2、退貨請於收到商品七天之內附上該筆訂單的發票與欲退貨之商品,並告知要退換之商品名稱、退換貨原因,寄回【235 新北市中和區連城路236號3樓-橄欖華宣商城收】,並請保留「貨運單據」以備存查。

3、下列情形恕無法接受退換:
*您所退回的商品必須保持商品本體、附件、內外包裝、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隨附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請注意!猶豫期非試用期)。因商品封膜為一次性包裝,商品退貨時必須回復原狀,亦即必須回復至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且會視回收的商品狀態另外酌收額外的整新費用,請您務必確認有購買需求後再行拆封。

*請您以送貨使用之原包裝紙箱將退貨商品包裝妥當,若原紙箱已遺失,請另使用其他紙箱包覆於商品原廠包裝之外,切勿直接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若欲退貨的商品,是參加任選活動而組套出售的促銷商品(如任選x本xxx元的活動),不可單品退貨,需將套組商品一起退回。

*會員訂購後若大量退換貨,由於已造成作業上之困擾,橄欖華宣可能會視情況對該會員採取拒絕交易或永久取消其會員資格辦理。

請留意,猶豫期非試用期,若您收到商品經檢視後有任何不合意之處,請勿拆開使用,並立即依照退貨規定辦理退貨。